一度因為炒商鋪“號子”而賺得盆滿缽滿的馮堂(應採訪對象要求,化名),卻不曾想在自己最熟知的領域惹上了一系列官司。
日前,11位曾從馮堂手中拿到商鋪“號子”的溫州商人,集體將馮堂告上江幹區法院。請求法院判令馮堂退還“炒號費”,並賠償相關經濟損失。目前,這一系列官司中的4起官司已在江幹區法院公開審理。
記者調查發現,在四季青等杭州各類傳統服裝市場,此前因為“一鋪難求”,普遍存在“炒號費”,並成為商戶們默認的“潛規則”。如今,受電商衝擊的傳統服裝市場,生意遠沒有想像中的紅火,這也導致曾經的“炒號費”利益鏈出現裂痕。
昔:50萬元商鋪號轉手賣到200萬元
馮堂,是位於四季青杭泵服裝市場裏最早的商戶之一。早在2005年,因為有商戶人脈關係,加上又是四季青當地人,熟悉市場招商情況,於是接受時任杭泵服裝市場總經理丁某口頭委託,獲得享有市場“攤位優先權”的招商租賃協議。
一位曾從馮堂手中拿到攤位“號子”的商戶對記者説,有意向在市場裏租賃攤位的商戶,通過馮堂簽訂一份《杭泵服裝市場營業房租賃協議》(在市場裏被通稱為“號子”),簽約雙方為出租方的市場和承租方的商戶。協議約定,市場改建完成,統一給招進來的商戶安排經營攤位。
馮堂對記者説,他將“號子”公開明碼標價,一樓攤位是20萬元,二樓攤位45萬元。
“最火的時候,我花50萬元拿到一個號子,轉手就能賣到200萬元。”馮堂在對記者説起這一幕時,神情激動。
能在杭州四季青擁有一個商鋪,曾經是很多商戶特別是服裝經營者的夢想。11位來自溫州的商戶也不例外。他們聽信別人介紹,租用位於四季青的杭泵服裝市場的“黃金商鋪”,前提是租一個商鋪先得花20萬元至45萬元買個“號子”。
不過,當這11位商戶花血本拿“號子”租得商鋪後,卻發現這是一樁賠本買賣:非但生意不如想像中那麼紅火,而且商鋪只能一年一租,最後投進去的錢幾乎血本無歸。
“現在看來是我們太輕信朋友的話了。”白女士對記者説。白女士是其中一位買號者,她租到的商鋪雖然在杭泵服裝市場的二樓,但由於位置較偏、面積較小,所以買號子的錢花了20萬元。
白女士説,自己的一個小姐妹告訴她,杭泵服裝市場的商鋪位置非常好,開店做生意肯定賺大錢,但要搞到商鋪只有私下通過熟人先搞到“號子”才有資格。白女士做服裝生意已有10幾年,正好想在四季青這個全國聞名的服裝市場開拓生意,覺得機會難得。
把錢交給馮某後,白女士和其他10位商戶都拿到了攤位,並陸續開始裝修和營業。不過根據四季青當地規定,租用商鋪只能一年一租,白女士簽約、選攤位都在2012年8月,也就意味著第一年的租限實際上只有4個月,除去裝修當年也就沒什麼經營。而且當時杭泵服裝市場經營比較混亂,有賣鞋的,也有賣男裝和女裝的,難以形成品牌,經營下去比較困難。
今:電商衝擊傳統服裝市場
昨日,記者來到位於杭海路89號“杭泵精品男裝”。市場管理部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從今年起,服裝市場做出經營方向調整,所有商鋪全部經營男裝,和馮堂打官司的11位商戶目前都沒有續租攤位。
上述負責人表示,從他掌握的情況來看,今年市場招商進來的人,都沒有交“攤位轉讓費”或“進場費”,也就不存在“炒號費”一説。
記者在市場走訪時發現,杭泵精品男裝新招商的經營戶均表示沒聽説過“炒號費”,他們是直接和市場簽約。不過有一些老經營戶告訴記者,“攤位轉讓費”或“進場費”一直存在,他所知道市場裏一個鋪位的“轉讓費”最高炒到85萬元。與杭泵精品男裝相鄰的常青服裝市場二樓市場管理部一位負責人表示,“攤位轉讓費”或“進場費”的確是四季青附近服裝市場一直存在的潛規則。
“現在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大家都喜歡去網上購買,來我們這種實體店購買的人變得少了。”一位在環北小商品市場經營的陳女士十分感慨。她説,電子商務的興起,對於銷售健身用品的實體商家來説衝擊很大。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2012年度中國網路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網路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13205億元,佔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3%。
安信證券商業百貨分析師王園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整體經濟增速的放緩,百貨商場和服裝市場的消費增速也在減弱,尤其是電子商務等消費模式的興起,逐步蠶食傳統百貨業的市場份額。”
作為年銷售額超過200億、國內最大的外貿服裝交易市場,在商業環境激烈變化的時代,四季青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
四季青從2002年就開始進行一些電子商務的探索和嘗試。四季青服裝街區去年下半年客流量減少了,但物流量卻悄然改變。除了貨運大包,去年年底,平均每個下午市場要發1萬個左右的快遞包,這些快遞包基本都是網上成交的訂單。
不過,王園園並不認為傳統市場會在電商的衝擊下退出歷史舞臺。“其實,人們在實體市場購物,主要是享受一個消費過程,實體商家並不需要一味地靠價格戰搶佔市場。目前,實體市場的中高端産品受到的衝擊較小,實體消費仍有其優勢領域。”
華創證券服裝行業分析師唐爽爽認為,“面對電商的迅猛發展,服裝行業可謂是喜憂參半,一方面擁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商可以繼續保持品牌優勢,而那些知名度比較低的品牌則會陷入混戰之中,甚至其同類産品的替代性就會顯現,因而對這類企業衝擊較大。”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