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點擊排名  > 正文

房租連續43個月上漲 一二線城市仍有繼續上漲可能

2013-09-09 10:2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業內人士認為,穩定房租價格需要兩條腿走路:要在增加供應上做文章;要進一步規範房屋租賃市場

  “其實就租一張床,可租金也比去年漲了25%”

  “其實就租一張床,可租金也比去年漲了25%。”在北京一家小型醫藥企業打工的趙採青,月工資不足4000元,與人合租在人民大學靜園8號樓。

  趙採青合租的房間不到9平方米,對放著兩張上下鋪的鐵床,共住4人,是典型的群租房。儘管房屋狹仄,只要有一個人下地活動,其他室友只能在床上坐著,可每位房客的月租還是從去年的560元,漲到了今年的700元。

  “沒辦法,其他地方更貴。這裡住著雖然擠,但起碼租床位還是比單間便宜。”趙採青介紹,靜園這邊的老樓,基本上都租給考研的學生和剛工作的人,而且頗為搶手。“學校裏安靜,出門就是地鐵站,上下班也比較方便。”

  感受到房租壓力的不僅是趙採青這樣的群租房房客。在北京一家諮詢類外企工作的白領加夢奕,也為房租上漲而頭痛。

  儘管工資從2011年剛入職時的5000多元漲到了現在的7000多元,但加夢奕卻沒覺得生活改善。“漲的那點工資大部分都花房租上了。”加夢奕在地鐵10號線潘家園站東側的松榆裏社區,租了50平方米的一室一廳。今年租金每月3000元,比去年漲了700元,漲幅達30%。“東三環這邊房子挺緊俏。交通購物都方便,但是實在太貴了”,加夢奕説。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住房租金價格同比上漲4.4%,漲幅比6月高0.3個百分點;環比漲幅0.5%,比6月高0.2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住房租金自2010年以來一直保持持續上漲的趨勢,並已經連續43個月上漲。

  一二線城市需求集中,房租有繼續上漲可能

  中原地産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分析,房租連漲43個月是多種因素導致的。首先,一二線城市社會資源與工作機會較多,住房需求相對集中。限購政策導致部分住房需求積壓在租賃市場,帶動了房屋租金價格上漲。其次,一二線城市房價持續上漲加速,也導致出租房業務對租金預期提高。此外,房屋租賃市場資訊混亂、監管難,導致一些“二房東”囤積房源,趁機吃差價,也是房租上漲的原因之一。

  “主要城市房價持續上漲,帶動房租持續上漲。尤其是近幾年一二線城市軌道交通不斷貫通運營,新增了不少交通利好區域,涌現出一些新租點,租金上漲突出。面對高租金價格,租賃需求或延軌道交通沿線擴散。”張大偉説。

  加夢奕最近就開始在地鐵八通線的通州果園附近找房子,準備過段時間搬家。“現在住得雖然離公司比較近,但實在太貴了。住得遠一些,會稍微便宜一點。”加夢奕説,果園雖然離單位很遠,但每天可以從八通線轉一號線,再轉13號線上下班,也算是交通便利。“如果和別人合租一套兩居室,月租可以控制在2000元以內,不至於大半工資都用在房租上。不過到時候恐怕時間都浪費在上下班路上了,只能壓縮休息時間了。”

  在鏈家地産市場研究部分析師張旭看來,房租持續上漲是一種正常狀態:“主要要看漲幅合不合理,畢竟這幾年工資也漲了,整體物價水準也在上漲,房租自然水漲船高。”

  “8、9月份是畢業生就業旺季,租賃需求有可能再次出現明顯上漲,所以從目前市場總體發展趨勢看,房租依然有繼續上漲的可能性。”張大偉説。

  業內人士指出,把房租漲幅控制在合理水準,還需要兩條腿走路。

  一是要在供應上做文章。通過增加房屋供應,緩解租賃市場緊張的供求關係,進而穩定房租價格。從這個角度上講,保障房可以成為穩定房租價格的重要手段。截至7月底,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已開工500萬套,基本建成280萬套,加上去年建成的590.2萬套,近兩年我國城鎮保障房供應量已初具規模。張旭認為,這有利於緩解房租上漲的趨勢,但前提是分配、監管必須跟上。不僅要加強保障房的配套設施建設,提高保障房的吸引力,而且還要加強分配製度建設,在確保保障房分配公平公正的基礎上,適當提高保障房覆蓋面。增加供給的另一個有效途徑是盤活商品房存量。政府應出臺相應激勵政策,鼓勵閒置商品房入市。

  二是進一步規範房屋租賃市場。針對部分房地産仲介囤積房源,哄抬租金,違規吃差價等行為,政府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提高相關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強市場監管。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