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能源及電動汽車,近期有很多的觀點出來,我也湊湊熱鬧,説説我們的觀點。
最近又有人説:因為電動車用的電是煤電,所以不環保。
首先,這個説法,在邏輯上明顯有問題。
即使中國沒有電動車,過去、現在及未來若干年,煤炭的火力發電仍然是最主要的電力來源,二氧化碳也會一直排放。
所以,這是能源結構之因,而非電動車之過。
目前,中國電力的來源結構是:火力發電佔67%、水利發電佔23%、風力發電佔7%、核能發電約佔2%、光伏發電佔1%。
未來的趨勢一定是:火力發電佔比越來越少,清潔能源發電越來越多。
其次,中國現在有幾億部燃油車,每一輛燃油車就是一個污染點,尾氣排放大且分散,治理難度非常大。
而電動車用的電,可實現在發電過程中的集中處理,並通過發電站技術的升級和能源結構的調整,從而實現清潔能源發電。
還有就是,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可以減少電力浪費和鉅額投資。因為,電動車本身就是移動的儲能電站,有“削峰填谷”的功效。
白天的用電需求最大,晚上的用電需求最少。所以,為了保證白天各行各業的用電需求,所有的發電機組,必須按照白天最高峰的用電需求來發電。但又不能因為晚上用電少,而在晚上減少發電(特別是火電)。
來自行業會議的權威資訊:全國每天的峰谷電差約有近10億度電。也就是説,在夜間,整個電網約有10億度富餘電量。
現在的處理方式是:1、白白放掉;2、建水利設施,抽水到高處(電能轉換為水的動力勢能),白天再水利發電。3、建大型的儲能電站,進行電能儲存。
因為有了電動車,第1、2條就免了,晚上給電動車充電,就相當於將電網上的富餘電量存儲到電動車中,每天可滿足約2000萬輛電動車夜間充電(每台車按50度電計算)。
有人説: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很多車主沒有地方充電,只用油、不用電,不應該支援。
這個觀點,邏輯上也是錯誤的。
借用國家863首席專家王秉剛的觀點:這不是車的問題,而是充電設施配套建設的問題。插電式混動車都充不到電,純電動車就能充到電?
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可用電也可用油,每天70公里以內,純電行駛,如有更長的里程需求,純電結合混動一起使用:短途用電、長途用油,很好地解決了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里程憂慮問題。
對個人消費者而言,插電式混動車是最好的選擇,這一點,市場已經檢驗!
我們要以消費者和老百姓的需求為導向,不是説企業有什麼産品,就主推什麼産品,從而抵制其他類型的産品。
對企業而言,消費者就是上帝;對政府而言,老百姓就是天;漠視消費者的需求和選擇,就是耍流氓。
比亞迪兩輪上千位用戶的回訪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用戶電里程佔總里程的比重在90%左右,大多在小區或是單位充電。
關於充電配套設施建設,比亞迪的思路是:用公交電動化去拉動一個城市的充電設施建設,最終也可為個人消費者所用,即“以公帶私”。
一個城市,現有多少臺公交電動車,未來幾年計劃新增多少臺,相對來説是比較確切的。
電動車的數量確切了,充電需求也就明確了,充電站的建設和充電服務的提供,自然就會有社會資本或電網來進行投資。
有人説: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及電池壽命等都有問題。
之前講過很多了,不多説了。請大家查看兩個大批次的媒體群測報道吧。
1、單車里程30萬公里的E6齣租車,里程還有多少?(測試顯示:將輕鬆突破300公里)
參與評測的媒體:南方日報、中國汽車報、汽車公社、愛卡、網易
2、單車里程50萬公里的E6齣租車,里程還有多少?(測試顯示:均在250公里以上,其中最好成績為285.5公里還剩5%電量)
參與評測的媒體:汽車之家、網易、太平洋、易車、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深圳特區報
對於這些,我想説:
沒有底氣,E6不會一開始就投放到對車輛使用最為苛刻的計程車領域。
沒有底氣,秦不會一上市就去參加中國汽車拉力賽(動力系統無任何改裝)。
沒有底氣,比亞迪電動車的電池電芯就不會有終生質保的承諾。
有人説:電動車的電磁輻射大
早在兩年前,權威汽車網站愛卡,就曾對電動車的電磁輻射問題,做過專題檢測及報道。
檢測顯示:電動車的電磁輻射水準遠遠低於我們使用的電風扇,人們盡可放心。
如果比亞迪的電動車電磁輻射有問題,怎麼可能在過去的兩年中,陸續獲得歐盟及北美市場的産品認證及準入?
高鐵也是一樣,也是電動車,中國的高鐵和中國的電動車,作為中國創造的代表,正在走向世界,而我們自己,不能沒有自信。
經常會感受到:現在已經2014了,但似乎好多人還活在1894。(李雲飛 作者係比亞迪汽車銷售副總經理)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