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李欣 攝
“我家的玉米和黃豆剛收穫完,這幾天我正忙著旋耕土地,準備種小麥。”安徽省太和縣原墻鎮種糧大戶周紅旗告訴記者,他流轉了530多畝地,今年受特殊天氣影響,糧食産量減産得厲害。“減産直接導致種糧效益下滑,整體算下來今年一畝地虧200元左右。”他説。
種糧效益的增與減,直接影響種植意願和糧食産量。《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赴皖黑粵贛吉鄂湘等地的糧食主産區,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數十位基層幹部和種糧大戶。他們普遍反映,受産量減少和價格下跌等因素影響,今年的種糧效益出現下滑,一些地方虧損嚴重,大戶心態呈消極觀望、減租退租和安全感低等特徵。
減産價跌致局地虧損嚴重
又到秋收秋種時,全國各地一片繁忙景象。然而,當和記者談及今年的種糧“效益賬”時,種糧大戶們的心情略顯沉重,減産和價跌備受他們關注。
安徽、黑龍江、江西等地一些種糧大戶均遇到減産的“煩惱”。黑龍江省富裕縣龍安橋鎮種糧大戶袁鳳波今年經營了近3000畝地,種植以玉米為主。“現在看一畝地收800斤,往年是1300斤,減少了500斤,咋能不賠錢。”他説。
袁鳳波給《經濟參考報》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玉米潮糧按每斤5毛錢、每公頃按1.5萬斤算,毛收入是7500元。加上補貼約2000元,毛收入約9500元。現在包地是每公頃6750元,加上種子、化肥等4100元,成本約1.1萬元,“一公頃地要賠1500元,我有近200公頃,賠的錢就得30萬元”。
影響種糧效益的還有價格下跌。廣東省江門市臺山市水步鎮種糧大戶易家明租了160畝水田,去年早稻6月底收割賣1.6元/斤;去年晚稻10月底賣了1.63元/斤。今年早稻分了兩批賣,第一批60畝地,大概賣1.6元/斤,賣的是幹谷;第二批碰上天氣不好,沒有地方烘乾,只好賣濕谷,價格只有1.05元/斤,“這個肯定虧本,但虧本也得賣呀,濕稻穀也沒地方存放”。
易家明説,以今年早稻計算,辛苦勞作大半年,他和兩位家人共賺5920元,如果出去打工,他們三個人半個月就能賺回來。“這裡的生活成本約2000元/月,如果除掉六個月的生活成本,我種半年早稻倒貼6000元左右。”他説。
記者從江西省價格成本調查監審局了解到,為掌握江西省2016年早秈稻生産成本收益情況,該局對省內30個縣(市、區)的266戶調查戶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今年江西省早秈稻單産、價格、成本及利潤齊降,其中價格降幅較大,利潤縮水嚴重。調查戶已出售的早秈稻平均價為2.42元/公斤(大部分為糧販到府收購價),同比降4.96%,已連續第二年下降。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聯圩鎮種糧大戶熊反生在外租田十多年了,今年在宜春市奉新縣租了900多畝田。早稻種得不多,主要是一季晚稻。早稻畝産800斤,賣了1.1元/斤,一畝毛收入800多元,基本上沒錢賺。
“今年種田天災嚴重,早稻雨水太多,晚稻沒有雨水,太乾旱,稻子不結實,空谷較多,大概減産20%左右,而且稻價也低。”熊反生説,這樣下去,種田的人可能都要上岸了。這幾年,種田最好的年份是2012至2013年,2014年也還可以,稻穀價在1.4元/斤左右,今年已降到1.1元/斤,1000斤稻穀就要相差300多元。“今年這個形勢,種得多虧得多。”熊反生説。
種糧大戶現“減租退租”窘境
記者發現,當前種糧大戶心態呈多個特徵,其中包括“消極觀望”。與前幾年種糧效益穩定時大戶積極投資不同,不少種糧大戶看淡前景,有的甚至不敢投入基礎設施和購置農機。
“我現在是不敢做,也沒精神做,但是又不得不做。”廣東省江門市臺山市一位種糧大戶無奈地告訴記者,現在合同畢竟還剩下兩年,那就先看看再説吧。他現在有三台拖拉機,還有插秧機,農機的投資就超過30多萬元。“按照以往的年度,這兩台拖拉機都到了該更換的時期了,但是看到現在這個糧食行情,我不敢再繼續賣舊換新,兩年後還種不種田都很難説。”
記者了解到,虧損導致大戶出現縮小規模或放棄耕種現象。安徽省農委種植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受2015年和2016年糧食種植效益下滑影響,部分經濟承載能力較弱的種糧大戶表現減租和退租意願。“我周邊的種糧大戶去年還有擴大規模的,今年效益不行了,有不少退耕或縮減規模的。”安徽省阜陽市一位種糧大戶説,“我也準備逐年縮減流轉規模,今年退了約100畝。”
袁鳳波表示,今年這種情況下,明年只能改種別的作物了。明年計劃壓縮耕地面積,從現在的近3000畝壓縮到1000畝左右。現在面積大,但幹得不精細,明年準備少雇傭點人,爭取就用家裏人,節省點成本,還能幹精細些。
此外,耕地流轉不穩定是種糧大戶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影響了一些人的長期流轉積極性。國家統計局江西調查總隊對種糧大戶生産經營情況調查與分析顯示,大戶承租耕地期限普遍較短,通常為1至3年,誰出價高就給誰承包,大戶普遍缺乏安全感。合同不規範,大多數地方以口頭協議為主,容易發生糾紛,轉讓雙方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不利於土地的正常流轉。
“從表面上看,種糧大戶流轉土地與老百姓都有簽訂了合同,但這往往都不算數。”安徽省滁州市一位種糧大戶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早期一畝地流轉費用定300元,後期漲到500元,去年漲到600元,前兩天來了個流轉戶説明年漲到700元,“過去不算數就算了,現在能否簽一個算數的合同,由司法部門見證,若違背合同怎麼處理,否則讓人沒法安心幹事創業”。
亟待創新政策讓種糧有利可圖
多位受訪者表示,在農業生産規模經營漸成趨勢的當下,種糧大戶在穩糧增糧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為扭轉種糧效益下滑態勢,提振信心、穩定效益乃當務之急,各地應從生産、流通等環節發力,讓種糧有利可圖。
“我們希望政府部門能營造穩定的土地流轉環境。”多位受訪種糧大戶呼籲,各級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土地流轉糾紛調解仲裁機構,推動土地流轉費用在合理範圍,切實為轉讓雙方提供資訊溝通、法律諮詢、價格評估、合同簽訂等系列服務。與此同時,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等工作,確保土地承包經營權規範流轉,解決種糧大戶的後顧之憂。
基層反映,目前部分農業補貼政策不利於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江西省農業廳政策法規處處長胡仲明表示,種糧直補、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農業補貼直接發放給農民,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上拿不到,還要支付土地流轉費用和承擔所有風險,不利於其發展壯大。一些剛起步的新型主體由於規模小難以獲得政府資金項目的支援,很難做大做強。
還有受訪者建議,構建種糧大戶專項補貼機制。易家明、安徽省全椒縣農委市場資訊科科長晉茂勝等認為,當前不管種沒種糧,都能拿到補貼,糧食補貼似乎成了一種“福利”。他們建議按照“誰種糧、誰受益”原則,將政府的種糧補貼補到糧食生産上,同時設立種糧大戶專項補貼資金,鼓勵多種糧、種好糧。
“實行糧食預約收購。”種糧大戶們期盼,應對大戶售糧進行預約,減少排隊等候費用,降低整體成本。同時應改進收購級別價格制度,儘量做到分品種優質優價收購,激發大戶推廣高産、優質無污染糧食。此外,國家保護價收購時間應接近收穫初期,避免因無法倉儲低價銷售給糧販的行為。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