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大農業”的新觀念,到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重申,“大農業”顯然將成為我國農業産業發展的新方向、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新思路。那麼,“大農業、大食物”將會對中國農業發展産生什麼樣的影響?農業産業要如何應對這一調整和轉變,把握改革新方向?要回答這一系列問題,首先,我們必須統籌思考、深刻理解“大農業”的深刻內涵。從整體上看,大農業應涵蓋“大農民”“大産業”“大金融”“大食物”“大發展”五個方面的內容:
大農民。傳統意義上看,農民主要是指長期居住在農村社區,並以土地等農業生産資料長期從事農業生産的勞動者。與傳統農民不同,大農民除了符合農民的一般條件,大農民既保留了傳統農業經營的優點,又避免了小農戶的弊端;既可以發揮家庭經營的優勢,又有助於融入現代農業要素,而且還要求其行為對生態、環境、社會承擔責任。
大産業。所謂大産業,就是要在各個功能充分專業化細分的基礎上,將各層次的鏈條連結形成生産加工、流通銷售、産業服務一體化的有機整體,並對其中的人、財、物、資訊、技術等要素的流動進行組織、協調和控制,而且增加教育、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投入,以提升整個産業鏈的價值,最終獲取終端農産品的品牌溢價。
大金融。所謂大金融,就是要改變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的現狀,建立一批可以提供基層服務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實現農村金融服務農村經濟的目標。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為我國大金融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大食物。所謂的大食物,不再是指傳統的五穀雜糧,還應包括蔬菜、牛奶、蛋肉等高品質食物。要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不斷推進農産品供給側結構改革,大力發展肉蛋奶、果蔬茶等高效生態農業,積極培育農村經濟新業態,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培育農村“第六産業”,在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農産品供應體系。要全力做好菜籃子産品生産供應工作。最終實現豐富居民餐桌文化,確保城市蔬菜副食品的有效供應目標。
大發展。所謂大發展,就是指通過大農民的培育,大産業的發展、大金融體系的構建,大食物的供應,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可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産業交叉融合的大農業體系,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但是,大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市場、金融甚至國際化知識要素的深度參與才能與國際國內市場有效對接,形成健康的價值迴圈。而未來,隨著大農業的全面發展,中國農業完全有可能像西方發達國家一樣産生比肩工業的附加值和高新技術集群,而農村經濟的發展也足以為中國未來30年的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李繼凱 作者係東北亞開發研究院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