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農業  > 正文

標準化為河北承德塑造一批“農”字品牌

2015-10-23 13:40 來源:中國質量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八月的梨棗,九月的山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金秋十月,板栗飄香,走進河北省承德市寬城縣國家級有機板栗標準化種植基地,大片大片的栗林,枝枝葉葉濃蔭覆蓋,棵棵栗樹含珠銜玉,栗農們穿梭于林間忙著打板栗。

  “實施標準化種植前,單產180公斤,2014年創建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以後,示范區種植面積600多公頃,產量3000噸,單產達到300公斤,促進農民增收600元,板栗樹成了搖錢樹,現在幾乎家家種植板栗樹,村村板栗樹成行。”承德神栗板基地有限公司董事長陶清泉介紹說。

  承德立足良好的資源、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堅持走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標準農業、品牌農業之路。承德市質監局把農業標準化作為推動農業發展提高地方經濟的切入點,緊密圍繞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目標,加大力度狠抓農業標準化建設,突出抓好農業標準體係建設、農業標準推廣實施、農產品品牌培育,以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標準化各項工作,促進該市農業逐步向規范化、標準化生產的新型農業道路邁進,農產品的產量、品質及其市場綜合競爭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承德市質監局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為重點,圍繞肉類、乳品、菌菜、果品、中藥材五大主導產業,以制定一套標準,規范一個產業為目標,充分發揮農業標準的載體作用,積極轉化農業科技成果、總結農民和農業工作者的實踐經驗,科學制定一批符合承德實際的省級、市級農業地方標準,先後制定了《無公害地載香菇生產技術規程》、《有機稻谷生產技術規程》、《金蓮花種子質量標準》、《倣野生熱河黃芩生產技術規程》,助推特色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共制定185項市級農業地方標準,23項省級農業地方標準,基本覆蓋了這些產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全過程,初步形成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主體,省、市地方標準相配套的無公害農產品標準體係。平均每年制定省級、市級地方標準5項以上,其中無公害農產品地方標準達到100%,為提高全市農產品整體質量水平、擴大優勢產業規模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承德市還以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為平臺,加快農業標準示范推廣步伐。探索出了“公司+基地+農戶+標準”、“協會+農戶+標準”等多種經營模式,堅持推廣和積累“選好一個項目,建立一個體係(標準體係),形成一個龍頭,創立一個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做法和經驗,不斷增加示范項目數量,擴大示范區域面積,擴展示范品種類型,提升示范區的建設質量和示范效果,先後已建設胡蘿卜、食用菌、有機稻谷、稻菜連作等11個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我這3萬多噸優質種薯都已是名花有主了,老客戶怕訂不上,不到秋收就都提前交錢預訂,在我們的種薯恆溫儲庫里存放到明年開春就拉走,現在每天還會接到全國各地的訂購電話。”承德永豐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于永欣喜地說。該公司2011年獲準承建國家級馬鈴薯種薯標準化示范區,2013年通過驗收,並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標準化示范區。

  農業標準化的實施,不僅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種植方式和管理模式,還大大提高了農產品品質。通過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體係,實施農業標準化承德市培育出京東板栗、承德縣果光蘋果、圍場馬鈴薯等6項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豐寧黃旗小米已完成申報程序等待審定通過,興隆山植已開始組織材料申報。隆化縣採取龍頭企業帶動蔬菜基地發展的方式,實施標準化種植,建設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5400多公頃,蔬菜產業的龍頭企業格林、大通公司成為全市首批獲得蔬菜進京、津許可的生產企業,公司商標“格林”、“碧潔”被國家輕工業總局列為著名保護食品品牌。通過推廣無公害大米的標準化生產先後培育了“隆泉”、“三源”和“富硒米”農產品品牌。圍場縣先後注冊了“金蘭牌”馬鈴薯和“二道河子牌”胡蘿卜。平泉的食用菌、興隆的紅富士蘋果等地方“名優特”產品也成了全國范圍內叫得響的品牌。

  承德以標準提高農產品質量,成功打造了承德一批“農”字品牌,承德農產品成為京、津等大城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放心米、放心肉、放心菜、放心果。(于海超 李育宏 陳 新)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