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亞洲能否成為高收入地區?

2017年05月08日 10:00:4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當前,超過95%的亞洲人口生活在中等收入國家,這一比例在20世紀90年代初不足10%。快速的經濟增長,尤其是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快速增長,是這一巨大變化的主要推動力。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以中等收入國家為主的亞洲,能否成功轉型為高收入地區?

  隨著一個國家跨越各個發展階段,其增長的驅動力也會發生變化。一國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轉型時,物質資本的積累仍然重要,但需要國家做更多的努力,促進全要素生産率的增長,即通過更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産要素來提高産出,而非僅僅依賴增加生産要素的投入。

  過去50年間,對那些成功實現向高收入轉型國家的經濟增長而言,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30%,而那些沒能實現向高收入轉型的國家,這一貢獻率僅為10%。為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亞洲中等收入國家必須致力於創新、建設高品質的基礎設施,並提升人力資本。

  創新使生産變得多樣化、精細化,並提高生産率。隨著經濟複雜程度的加深,基於新理念或新技術的機會型創業,相對於旨在滿足現有市場需求的創業將變得越來越重要。高收入國家的每人平均累計研發支出是中等收入國家的2.5倍。此外,資訊和通信技術能夠推動創新。那些成功邁入高收入的國家,每100人中的網際網路用戶比中等收入國家的用戶多18人,入網手機多31部。

  實證分析表明,如果一個國家在某一年把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GDP)的1%用於基礎設施投資,其當年的GDP將能獲得0.3%的提升,7年後的GDP可以增加1.2%。國家的發展水準不同, 需要優先發展的基礎設施也不同。低收入國家首先關注的是供水和交通等基本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供電、資訊和通信技術等高級基礎設施的建設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提升人力資本,提高勞動力的技能和知識水準對一個發達國家而言至關重要。高素質的人力資本不僅能促進增長,還能促進公平。亞洲開發銀行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每人平均人力資本支出增加20%,勞動生産率就能提高3.1%,勞動力收入差距也將縮小4.5%。

  那麼,政府該如何做呢?首先必須有充足的人力資本投資來支援創新型創業。同時,政府還應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加強法治,改善融資渠道,推行有效的競爭政策。政府的選擇性干預也有助於加快向高收入國家的轉型,這要求政府有較強的組織能力。此外,除了保證公共教育支出充足,提升人力資本還需要健全的教育體系。

  2016—2030年間,亞洲總共需要26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以滿足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亞洲各國應通過財稅改革、調整財政支出重點和審慎借貸來增加政府的基礎設施融資,同時,增加民營部門的融資也至關重要。如果各項改革措施順利實施,亞洲邁向高收入是可以實現的。

  (作者為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主任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