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跑步型旅遊”正在井噴,中國跑者每人平均年花費已近4千元

2017年05月03日 10:53:49  來源:澎湃新聞網
字號:    

  2017上海崇明國際馬拉松賽。

  “你為什麼堅持跑步”,這個問題放在兩年前的中國跑圈,可能會得到和現在完全不同的答案。

  馬拉鬆快速崛起,每年的賽事數量翻倍增長,參賽人次數以百萬計。對跑者而言,跑步已不再是“健身減肥”那麼簡單了。

  在新華社最近一篇觀察評論中這樣寫道,“中國馬拉松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文化聯合體,傳承和傳播著遍佈神州大地、但同屬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實際上,越來越多跑步賽事依託著“自然美景”、“歷史文化”,那麼,給賽道加上這些“底蘊”,真的會讓跑步變得更有意義嗎?

  2017上海崇明國際馬拉松賽選手衝過終點。

  崇明,開工文化的傳承

  現在的中國馬拉松是“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了”——草原馬拉松、土樓馬拉松、梯田馬拉松等等,幾乎成了最常見的賽事關鍵詞。

  大部分跑者願意為這樣的賽事“買單”,因為跑步可以帶你認識這個世界。據新華社報道,2016年馬拉松愛好者在跑步上的每人平均花費已經接近4000元,足夠強大的消費能力足以承擔起跑者們以“跑步”為理由遊歷中國的大好河山。

  其實,這是很多跑者共同的感受——利用跑步,感受與平常工作不一樣的環境。

  2017上海崇明國際馬拉松賽。

  “身體是疲憊的,但是精神是放鬆的”,一位有著半年跑齡的深圳白領Jessica這樣總結跑步給她生活帶來的變化。

  Jessica在上個週末剛剛參加了2017上海崇明國際馬拉松賽。有意思的是,這也是一條有“底蘊”的賽道——作為“奔跑中國”系列賽的第一站,崇明的這場國際馬拉松是一場“生態綠色全馬”,是“開工”之後,上海僅有的兩個“全馬”之一。

  而這場崇明馬拉松,也是中國體育直播史上的重大突破。

  區別於以往央視馬拉松賽事的轉播,除了直播馬拉松外,還與各地組委會合作,運用宣傳片、專題片、現場訪談、節目表演等多種全新的理念和表現形式,使得賽事更加立體。

  在不少參賽跑者看來,跑道兩邊的各種宣傳片、專題片和特色表演都在講述著與這個時代不同的故事。

  “在參加比賽前,只是想單純跑完而已,但是跑過之後,還是覺得和普通城市裏的賽事不一樣。”

  通過這場比賽,不僅來自各地的選手們切身感受到了崇明怡人的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電視機前的觀眾也領略到了崇明的文化底蘊和生態島建設成就。

  Jessica回憶著自己用3小時50分完成的這場比賽,“或許我還會選擇繼續參加這個系列賽。”

  樂山·犍為越野挑戰賽。奔跑,和山林來場約會

  幸運的是,那些帶著“底蘊”的跑步賽事,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跑者們的需要。

  以一場剛剛“誕生”的樂山·犍為越野挑戰賽為例。這項賽事被安排在了四川樂山市的一個名叫犍為的縣城裏。

  如果不是因為跑步,或許很多人不會知道這個小縣城,不會知道那裏有世界上最後一列仍在使用中的窄軌蒸汽機車,也不會見到恐龍時代的植物活化石桫欏樹林。

  那條賽道闖過了叢林、竹海、坪壩、梯田、礦井以及窄軌鐵道……

  那些不是為了獎金和名次參賽的跑者們,有的甚至和廣場上悠閒的老者聊幾句歷史故事。

  樂山·犍為越野挑戰賽跑過鐵軌。

  “為了讓跑者能真的體驗到自然和歷史的交錯,這條賽道我自己就跑了好幾次,而且不斷修改和微調。”

  此次越野賽的負責人同時也是賽道設計者蘇子靈表示,跑者已經不滿足於賽道的難度了,他們希望在比賽中找到更多的趣味,以此滿足他們利用跑步對一個陌生城市的探索慾望。

  一位遠從深圳趕去犍為的跑者大熊在賽後感慨道,“我這一路也摔了很多次,但是感覺這條賽道真的很有價值,在城市待久了,能到不一樣的地方看看感覺很好。”

  “越來越多的人用腳步穿越城市、丈量大地。路跑一族結伴自費乘坐飛機、高鐵,前往陌生的城市參加比賽,從單純的自我鍛鍊計劃,升格到異質城市文化的體驗之旅。”

  且不論新華社對於如今馬拉松賽事的這句評論是不是拔得太高,但至少,當馬拉松“井噴”式發展後,跑者們更願意接受那些被賦予了更多“底蘊”和“內涵”的跑道。

  跑步就像一面鏡子,不僅每個人能從中發現自己,一場場賽事也能照出社會對於體育的需要。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