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透視消費焦慮:山寨貨讓人防不勝防 買東西何時能不再怕

2016年11月04日 08:38:05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人民視覺

  人民視覺

  到商場買凈水器,被反滲透過濾等宣傳口號搞得頭暈眼花;在農村買食品,“奧利黑”“尹利”等山寨貨讓人防不勝防

  買東西,啥時不再“好怕怕”?(視窗·透視消費焦慮②)

  本報記者 齊志明

  虛假宣傳多,“一朝蛇咬怕井繩”

  一些商品宣傳口號誇大其辭,甚至有意造假,誘導人們購買。一旦消費者發現名不副實,就會引發信任焦慮,讓相關消費行為發生搖擺甚至放棄

  “你説你最好,他説他最好,到底誰好?真糾結!”最近,家住北京舊鼓樓外大街的黃錦秋準備買一台凈水器,來到某大型電器商場選購。某凈水器品牌的銷售人員介紹,該品牌産品採用德國進口濾芯,是目前市場上最好的;而另一個品牌的銷售人員卻説,他家的反滲透過濾技術才是最好的。

  將信將疑的黃錦秋又走訪了幾個品牌,發現他們都説自家的産品最好,一些銷售人員甚至拿出一份曝光其他品牌品質問題的報道,從側面證明自己的産品品質好。這些資訊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黃錦秋轉了半天,心裏更沒底了。

  黃錦秋的擔心並非沒有原因。今年5月,某凈水器品牌的推銷人員來到她的老家——河北深澤縣,每天在社區廣場開講座,通過送雞蛋、紙巾、毛巾的方式吸引顧客。在講座中,推銷員不僅大談凈水器對健康的重要性,還聲稱他們推銷的産品十分高檔:進口材質、雙核反滲透、500加侖大流量、濾芯抬旋式設計、濾除99.99%的有害物質、有效保留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元素……聽了這些,黃錦秋的奶奶動了心,花1000多元把這款凈水器買回了家。

  推銷人員離開幾天后,黃錦秋的奶奶才發現貓膩:不僅凈水器的過濾效果很一般,而且很快出現膜殼破裂、接頭漏水的情況,産品性能壓根兒沒有宣傳的那麼好。她託人到城裏打聽,同款凈水器在商場裏只賣400多元。

  吃一塹長一智,這次輪到自己買凈水器,黃錦秋決定貨比三家。可比來比去,她的擔憂沒有減少,仍然拿不定主意。

  “消費者的信任焦慮,根源在於資訊不對稱導致的透明度不足。”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説,消費者購買一件商品,一般要經過需求認知、搜尋評估等過程。其中,商品或服務的推廣資訊對於購買決策尤為重要,“如果資訊造假,就容易引發信任焦慮,讓相關消費行為搖擺甚至放棄。”

  由於資訊閉塞、鑒別力低,老年消費者成了虛假宣傳的重災區。“一些推銷者常把保健品説成是藥品,老人禁不住健康講座、到府問診、免費旅遊的‘親情關懷’,認購大量保健品,屢屢吃虧上當。”中國消費者協會消費指導部副主任皮小林説。

  今年6月,中消協公佈的保健食品消費者認知度問卷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六成消費者對市場上所謂“保健食品”的宣傳信任度低;40.98%消費者更偏愛國外保健食品。

  虛假宣傳為何如此猖獗?“説白了,就是‘失信成本低,失信收益高’。”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説,《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針對産品欺詐,受害人可以請求假一賠三的處罰。但實際操作中,這條規定很難落實:“做假廣告能掙100萬元,工商局頂多罰1萬元,處罰力度過小,就沒有威懾力。”

  劉俊海建議,儘快激活兩個相關制度。一是激活民事賠償特別是懲罰性賠償機制,對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虛假宣傳,不僅要執行高額罰款,還要以合同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二是激活失信制裁機制,把失信商家納入黑名單,剝奪其參與政府採購、申請財政資金支援、獲得銀行貸款等機會,讓失信商家無處生存。

  冒牌商品亂,花錢經常不放心

  很多假冒商品游離于監管之外,有些可能都沒達到最低的安全標準。如果任由這些商品隨意銷售,“劣幣驅逐良幣”,就會影響人們對整個市場上商品的消費信心

  付軍是廣西南寧某事業單位的員工,今年“十一”期間,他去鄉下的老家看望外公外婆。到了村口,付軍在路邊一家名叫“龍鳳超市”的商店裏買了一瓶“雪碧”,付完款就離開了。

  “喝了幾口,感覺跟平常喝的不太一樣,定睛一看,真是‘嚇壞寶寶’了。”付軍有些哭笑不得,手裏的飲料根本不是雪碧,而是“雷碧”!

  吃飯時,付軍提起這事,鄉親們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這種情況早就見怪不怪了。我們在村裏超市很少買包裝食品、飲料,因為假貨劣貨山寨貨太多了,防不勝防,有時為了買一桶放心的食用油,甚至要坐兩小時車專程跑一趟縣城。”一位親戚説。

  回程時,付軍又來到“龍鳳超市”。這家超市的規模在附近算是較大的,但貨架上商品的品質確實不敢恭維:不少食品超出保質期,卻還在擺著銷售;有的貨品撕掉標簽,連生産日期、生産廠家等都無從查詢。

  在農村、城鄉結合部、城中村甚至個別城市社區內部的商店,山寨貨、過期貨十分常見。從“藍目亮”洗衣液到“汰潔”洗衣粉,從“奧利黑”餅乾到“尹利”牛奶,從“康帥傅”速食麵到“王老古”涼茶,山寨産品花樣百齣。國家工商總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工商系統共查處商標違法案件3.07萬件,案值5.01億元,依法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64件。

  隨著電商快速發展,山寨商品從線下向線上蔓延。在一些電商平臺上,出現了所謂的“工廠貨”“無標貨”。商家聲稱,這些産品和某些大牌商品都由同一個廠家生産,使用同樣的材料和加工工藝,只不過沒貼標簽,所以價格相對便宜,但用著“絕對沒有區別”。那麼,買這些商品真能佔到便宜嗎?其實未必。朱巍説,這類商品游離于監管之外,品質高低難辨,有些可能都沒達到最低的安全標準,如果任由這些商品隨意銷售,“劣幣驅逐良幣”,就會影響人們對整個市場上商品的消費信心。

  “從以量取勝到以質取勝,電商是時候升級了。”朱巍説,中國電商走到了3.0階段,不能再走擴張規模那种老路了。保護智慧財産權、重視商品品質才是未來的商機,才是真正的“網際網路+”。針對農村市場上的商品亂象,更要從生産源頭把好關,有關部門應當強化管理責任,真正為維護消費者的健康站好崗、放好哨。

  監管合力弱,個人維權太費勁

  無論是運動式監管還是被動式抽檢,都不可取。以消費者權益為導向的常態化全程監管,有利於重建消費信心,緩解信任焦慮

  吳海亮今年大學畢業後,成為某銀行金融市場部的新員工。他學的是經濟學專業,自詡“精明理性”,買東西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商品的面積與可信度成正比,在大商場、大賣場購物,商品品質才可靠。”可是,最近去北京某電子商品大賣場買蘋果手機的經歷,讓他對自己的“理論”沒了信心。

  當時,這家大賣場的導購拿出一部“嶄新”的蘋果手機,並反覆強調,這部手機因為進貨渠道不同,比蘋果官方定價便宜1000元,但在通話、上網等功能上沒任何差異。

  “既然功能沒差別,那還是要買便宜的。”吳海亮就交錢買下這一部。他拿到手機、插上卡後,卻發現沒信號。

  一旁的導購提醒説,也許是商場內的信號不好,建議他到商場外面再試一下。直到此時,吳海亮才意識到這部手機可能有問題。

  “退貨!”吳海亮急了,而導購一下就變了臉:“想退貨?沒門!”一邊説,一邊招呼著隔壁櫃檯的導購,看樣子要打人。

  沒辦法,吳海亮只能“走為上”,暫時離開了賣場。事後,他委託朋友對手機進行了檢查,發現根本不是新品,而是一部翻新的二手機。他打電話向相關部門反映,但都苦於拿不出票據,投訴石沉大海。

  “按理説,這類大型電子專賣場該是工商、質檢部門的重點檢查對象,為啥翻新機還能當原裝機賣?”吳海亮很納悶,如果大型專賣場的手機品質都靠不住,那還能去哪買?這種強買強賣,沒有票據就不能維權了嗎?

  朱巍説,我國市場監管有兩類值得警惕的異化趨勢,一類是運動式監管執法,執行力度比歐美還嚴格,平常卻異常寬鬆,對消費者投訴“愛答不理”;另一類是“虛假監管”,借監管之名,行地方保護主義之實。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市場監管體系仍呈“九龍治水”之態,工商部門負責流通領域,質檢部門負責生産領域,食藥監部門負責食品、藥品、保健品、化粧品、醫療器械等品類。消費者碰到問題,該找誰都難以説清。加強部際協調、築造監管合力,迫在眉睫。

  劉俊海認為,重建消費信任,需要建立一套以消費者權益為導向的常態化全程監管體系。“以消費者權益為導向的一個重要標準,應促成消費者低成本、零成本維權,降低消費者的維權門檻,保護消費者懲罰性賠償的請求權。維權有底氣,消費者就不至於太焦慮,市場也能逐漸喚回失去的信任。”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