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立春降準 理財如何迎接“新春”?

2015-02-09 13:3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年之計在於春,理財也要把握先機。隨著立春當天央行宣佈降準,時隔三年多央行再次啟動準備金工具。事實上,理財産品市場隨後出現了量價齊跌的局面,平均收益率從5.3%下降到5.1%。而在降準消息公佈後,某款2年期7%高收益理財産品頓時遭遇投資者瘋搶,瞬間售罄。業內人士表示:央行降準與銀行理財産品收益是呈負相關。根本在於銀行降準會釋放資金到市場,銀行不缺錢也就沒有必要通過高收益的理財産品吸收存款,充足資金儲備。

  面對銀行不缺錢,大家想賺錢的現實,要如何調整策略才能把握住理財的“新春”呢?

  P2P:或迎收益新高點

  此次降準帶來的流動性增加,以及傳導出的貨幣總量增加,或將降低社會整體融資成本,對網貸平臺收益率會産生一定影響,但不太可能出現大幅下降的情況。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網際網路貨幣基金,尤其是寶寶類理財産品總體收益是下行的,但資金季節性短缺來臨,市場利率不排除仍會有所上升,P2P理財産品的收益率短期可能將有新的高點。

  銀行:收益變化不大

  事實上,儘管監管在2014年對銀行的存貸比考核進行了調整,並增加了存款偏離度指標,以控制銀行通過理財産品月末、季末衝存款規模的行為,銀行理財産品的月末效益有所淡化,但季末效益依然明顯。記者採訪了有關銀行,理財師表示,銀行會根據對未來市場資金利率變化的預期,適當提前設計相關産品。因此目前上市發售的産品都是之前設計好的,收益率並不會因為降準而發生變化。

  保險:保本門檻低

  目前帶有理財功能的保險品種投資金額最低1000元,成為理財産品熱門。

  保險理財産品簡介中經常可以看到兩個收益率,即“預期年化收益率”和“保單最低保證年化結算利率”。前者能否兌現,與市場大環境、各個險企的投資策略和能力有莫大關係,並不能保證。後者是保本回報。業內人士提醒,保險理財如果中途支取保費,很可能在最後達不到預期收益率。在支取保費的時候,要考慮這種可能“折價”是否在自己的承受範圍內。

  寶寶:收益率跌破4%

  如今寶寶類理財産品的數量有超過30種之多,但從收益來看,寶寶類理財産品的收益率不容樂觀。數據顯示,寶寶類理財産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已由2014年1月的6.5%~7.5%跌至12月的4%~5%。業內人士分析,寶寶類理財産品收益的下滑已成不爭的事實,未來7日年化收益率還有可能會跌破4%。

  行業人士分析,因為寶寶類産品收益主要來自銀行定期存款、同業存款等,而當前市場流動性趨於寬鬆 ,這類投資品種的收益率就會下降。同時,現在市面上的寶寶類産品太多了,“銀行係”、“基金係”,使大眾對此審美疲勞。但寶寶類産品比較方便靈活 ,投資門檻低,有的可以隨時提取,適合流動性資金的存放。

  股票:短期利空因素干擾大

  春節特殊時點即將來臨,股市的資金敏感程度明顯提升。同時監管層對兩融業務監管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增量資金規模已經出現縮水。而央行本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實現了流動性的有效釋放,在美元重返升值通道之際,央行此舉加大了人民幣持續貶值的可能,國內資金外流的趨勢可能會延續。值得注意的是,在增量資金規模受限的同時,考慮到打新可能帶來的高額收益,場內資金兌現籌碼參與打新的意願會明顯提升,無疑將對資金面形成分流。

  建議:優選中長期理財産品

  數據顯示,2014年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産品的周平均預期收益率持續下滑,由年初的5.79%持續下滑至11月中下旬的5.05%,但在此期間,每個季末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産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均出現小幅反彈。

  分析師認為,此次央行降準從長期來看,為市場釋放了長期的流動性,從長遠來看,以固定收益類資産配置為主的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依然是以下降為主基調,預期收益率超6%的高收益率産品也將減少。而在短期內,此次降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市場近期的資金緊張壓力,但股票市場IPO以及春節前資金緊張等因素依然存在,銀行理財産品的平均預期收益水準可能不會馬上大幅下降,投資者可以關注大型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發售的高收益理財産品,優選中長期理財産品。(李天真)

  相關閱讀

  消費理財兩不誤歡歡喜喜過大年

  年終獎理財方案哪款適合您?1萬元左右的遇尷尬

  降準會影響“錢袋子”嗎? 理財市場將産生諸多變化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