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時評:國資改革“容錯”更要“避錯”

2014-07-14 08:56 來源:長江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資改革“容錯”更要“避錯”

  □ 汪昌蓮(湖北 公務員)

  近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詳細描述了江蘇國資改革的目標和實現路徑,併為改革專門設置了罕見的“容錯機制”,即有關單位和個人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中依法決策、實施,且勤勉盡責、未牟取私利,改革措施未達到預期目標的,應當給予包容。(7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道》)

  在國資改革中設立“容錯機制”,主要是針對國企高管而言的。其根本目的,就是鼓勵國企高管大膽創新和探索,免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允許國企高管在改革中犯一些錯誤,是從制度上保護國企高管創新、實幹精神的一種體現,值得一試。

  長期以來,我們有些國企高管,包括少數領導幹部,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抱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少幹事就少犯錯,少犯錯就是好人”等消極觀念。如果國企高管在思想和行動上如此平庸,企業如何發展和進步?相反,科學發展就需要實踐,就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在探索過程中,犯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應通過“容錯機制”來保障“改革者無罪”,激勵國企高管大膽地闖,大膽地試,保證創新的“領頭羊”,不至於成為“替罪羊”。

  值得注意的是,實施“容錯機制”,要避免將其演變成個別國企高管獨斷專行、謀求私利的“擋箭牌”。這就必須在建立“容錯機制”的基礎上,以制度的形式建立公開透明的決策、執行和評價體系,避免某些國企高管把“犯小錯”當成家常便飯,要麼小錯不斷,要麼鑄成大錯。換言之,僅允許“試錯”還不夠,還要在總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去主動“糾錯”。

  特別是,“容錯”更要“避錯”。比如,為了保證國企高管的決策正確,就必須強化民主機制,使得決策過程開放、透明,讓更多人出謀劃策,保證決策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在一些法治國家,企業決策層的“少出錯”,是通過辯論實現的;而在我國的現實條件下,把有關改革方案和創新內容公布於眾,讓企業員工知情、參與、監督、獻計獻策,通過嚴格的專家論證、員工聽證、董事會認真審議,能儘量避免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更可以保證企業高管少犯錯誤,各項改革順利推進。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