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來,央企面向“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不約而同提速。
5月12日晚間,中國石油發佈公告稱:將設立東部管道公司,並通過産權交易所公開轉讓所持東部管道公司100%股權。根據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其所出售的資産總值為816.7億元。
中石油此舉,被稱為“混改”再出大手筆。今年的2月20日,另一家石油巨頭中國石化發佈公告稱,放開油品銷售業務板塊,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股,率先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
5月13日,中國電信創新業務事業部總經理李安民表示,將分類打造混合經濟體,釋放更多管理許可權。今年選兩至三家公司推進混合經濟體合作。
混合所有制這盤棋怎麼下,誰來混、怎麼混,成為各界關注的問題所在。
改革的靴子終於落地
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經成為當下熱詞。就在各方人士對混合所有制“如何混、誰來混”爭議不斷時,央企第一集團軍中的壟斷企業相繼發聲,混合所有制改革有了“破冰”的跡象。
中國石油的改革方案一發佈,即刻被納入關注視野。中國石油幾乎掌控了中國大部分油氣管網,約70%的原油管道及約90%的天然氣管道都歸中石油所有。民間打破壟斷、開放管網一直呼聲頗高。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周吉平被媒體追問混合所有制改革動向。周吉平透露,中國石油將搭建6個合作平臺,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這6大平臺包括未動用儲量、非常規油氣、管道、海外投資、煉化和金融板塊。在隨後舉行的中國石油2013年度業績發佈會上,周吉平再度表態,“油氣管網是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直到5月12日,中國石油公告通過産權交易所公開轉讓所持東部管道公司100%股權的消息,這只靴子終於落地。
業界人士稱,此舉意味著中國石油所有中游管道業務均被納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範疇。由此,油氣管網公平開放更具有可操作性。
據了解,目前已有52%的央企進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大部分是在二、三級子公司展開。在具有壟斷性質的母公司層面推進改革,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次跨越。
近千億元資産出售誰來接盤
雖然壟斷央企已經發出改革的信號,但如何在具體、可操作性層面上進行實施,讓混合所有制真正“落地”,人們還有諸多疑問。
中國石化方面給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時間表,其提出的油品銷售業務重組並引入社會及民營資本實現混合所有制經營,涉及資産高達數千億,公開計劃于6月底完成審計評估並公佈引資方案。
而中國石油的改革方案則出乎很多業內人士意料。有分析認為,為建設西氣東輸一線和二線工程,中國石油耗費鉅資,現如今已建成並且運營正常,氣源和用戶已有保證,該是收穫果實的時刻,中國石油為什麼會選擇整體出售?
更讓業界充滿疑問的是:如此巨量的資産,最終誰來接盤?
根據中國石油公告,公司將以西氣東輸管道分公司管理的與西氣東輸一、二線相關的資産及負債,以及管道建設項目經理部核算的與西氣東輸二線相關的資産及負債出資設立東部管道公司。公司擬在上海市浦東新區註冊成立,註冊資本擬為人民幣100億元。
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以2013年底為基準日對擬出資資産進行了審計,總資産為人民幣816.7億元,總負債為人民幣526.7億元,凈資産為人民幣290億元。北京中企華資産評估有限責任公司依據重置成本法,對擬出資資産進行了評估,經評估的總資産則為人民幣916.3億元,總負債為人民幣526.7億元,凈資産為人民幣389.5億元。
中國石油稱,最終評估值以母公司備案的結果為準,中國石油將以經備案的評估後全部凈資産出資。在東部管道公司成立之後,中國石油將通過産權交易所公開轉讓所持東部管道公司100%的股權。中國石油強調:轉讓後公司不再持有東部管道公司任何股權。
中國石油在公告中對股權轉讓的原因解釋為:“有利於促進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優化公司資産配置和融資結構,實現産權結構多元化的目的。”
有分析認為,由於金額巨大,可能會是産業投資基金之類的來接手,民營企業很難操作,但有可能參股做小股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趙昌文分析認為,發展混合所有制要搞創新,現在再大的民營企業,資本總規模還是小的,比起一個西線管網投資數百億、上千億,擁有千億元資本的民營企業有多少,要是沒有金融創新的話相對來説是難的。
他建議金融創新應該多搞一些産業投資基金,包括並購基金,通過基金的形式把相對比較小規模的民營資本集中起來,讓這些基金成為國有企業股東,“這是一個好的辦法”。
國有資本究竟值多少錢、如何定價,是一個關鍵環節。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認為,必須先由市場給出國有資本清晰、準確的定價,然後才能夠完成産權的變更。
“目前對國有資本到底值多少錢,還缺少清晰的定價,當然,現在很多國有企業上市了,但股價未必代表企業資産真實的價值,而且上市國企有的一股獨大,其他股東沒有多少話語權,缺乏對企業管理權的充分競爭,對企業資本定價未必準確。”
他認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步要先推進市場化,讓市場給出更公允的定價之後,才能講混合所有制,如果價格都沒有理順,會帶來相關利益人瓜分國有資産的機會。
國企、民企怎樣才能“門當戶對”
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等壟斷性央企紛紛伸出“混合所有制”橄欖枝,而民營企業大佬們多處於觀望態度。國企、民企掌門人“各有心事”,也各自“有話要説”。
國企一方認為,不控股會造成國有資産流失;而民企一方觀望、猶疑心理更濃,不控股是被國企玩,弄不好落到“被賣了還幫人數錢”的地步。
當下國企與民企相互觀望、打量的原因在於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如何“混”起來?混合所有制中誰處於控股地位?
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莊聰生看來,在大型國企母公司層面吸引民間資本不是敞開懷抱就能做到的,他打了個比方,“這就好比讓姚明和一個十多歲的小孩打籃球是無法玩兒起來的。”
在一次關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會上,他介紹説,我國中小型國有企業早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均已基本完成改制,需要在更大程度上推動混合所有制主要集中在大企業。“但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母公司多數處於國有獨資,資産動輒上萬億,少説也有幾百億,我國的民營企業發展時間不長,多數規模小,資産達到上百億上千億的企業只是少數。即使能夠投資幾百億在一些央企中佔股也還是比重很小。”
莊聰生認為,大型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要通過拆分業務,分層次、類型,通過子公司或者是分公司與民營企業合作,尋找結合點和切入點,“這樣才能門當戶對,實現真正的融合,讓混合所有制經濟煥發出旺盛的活力。”
事實上,在企業層面,混合所有制並非新鮮事,一些企業已在“混合”中穩步發展。
在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看來,中糧這幾年的發展即得益於混合所有制。在混合所有制方面,中糧集團早做出嘗試,其攜手厚樸基金拿下國內乳業龍頭蒙牛乳業,並且在蒙牛創始團隊淡出後,逐漸實現了管理層從創始團隊向職業經理人團隊的平穩過渡。2013年5月,中糧集團又和法國達能簽署協議。根據協議,中糧和達能將合作成立一家合資公司,新成立的合資公司中糧將佔股51%,達能佔股49%。轉股交易完成後,中糧仍是蒙牛乳業的最大單一股東。這樣,在蒙牛這一企業主體身上,多種所有制實現了共存和共同發展。
拋卻加諸在混合所有制身上的諸多概念,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一言以蔽之,混合所有制無非就是更市場化,有市場化的目標、市場化的團隊、市場化的激勵,有所謂更多的股東參與。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經常被邀請在很多場合談混合所有制,厲老對一些人在這個問題上的誤解“有些著急”。他給出的理解混合所有制的要義是,在混合所有制建立過程中推動、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真正建立、實現現代企業制度。
民營資本遭遇的玻璃門亟待破除
事實上,推動民間資本發展、促進非公經濟壯大,一直是國家的政策導向,但實際落實起來,民營資本往往遭遇各種玻璃門、彈簧門,體制機制上的障礙成為民間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邁不過去的坎兒。國企放開的資産是“肥肉”還是“雞肋”,是真正讓利於民,還是“作秀擺樣子”,也成為考察混合所有制發展的風向標。
中國石油將具有穩定預期收益的東部管道公司股權100%轉讓,被認為是壟斷行業讓利了“有油水”、“能賺錢”的項目,但也有的項目還沒有真正讓利。
當前,電信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提上日程。日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同時發佈公告,正式啟動行動通訊轉售業務試點工作,面向社會招募合作夥伴。部分虛擬運營商已獲發牌照,併發放號段。
但有分析認為,目前引入的虛擬運營商,仍屬於二級批發商地位,受制于基礎運營商,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主體,沒有有效的競爭,難以讓消費者獲得更大利益。
莊聰生説,應進一步明確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基礎性支柱産業和重要行業。國有資本除極少數關鍵領域需保持獨資和絕對控股外,應從一般競爭性領域有序退出或只保留參股權,由此帶動民間資本發揮更大作用。
有專家呼籲,特別是要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等國有資本相對集中的領域,儘快向民間資本推出一批實實在在的項目,進一步拓寬民間資本發展的空間,切實讓民營企業看得見、進的去、有預期,才是混合所有制健康發展的方向所在。
本報北京5月15日電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