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民理財意識的覺醒以及網際網路理財的興起,儲戶們已不滿足於把資金放在利率較低的活期存款中,而是向理財、信託乃至民間融資大量涌入。因此,存款“搬家”實際上是存款利率市場化需求的潛在反應,是一種市場行為選擇的結果。
4月份,銀行存款再度出現“搬家”。人民銀行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4月當月人民幣存款減少6546億元,同比多減5545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23萬億元。
那麼存款去哪兒了?業界的主流觀點是,銀行一般在季末加大對存款考核的力度,季末後存款就會轉移流到理財産品或者貨幣市場基金。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發展以及金融脫媒深化,存款波動似乎成為一種常態,即季初比較少,季末比較多,並在貸款上有所體現。
住戶存款如此大規模的減少,實屬罕見,但也符合許多市場人士的預料。隨著全民理財意識的覺醒以及網際網路理財的興起,儲戶們已不滿足於把資金放在利率較低的活期存款中,而是向理財、信託乃至民間融資大量涌入。截至2014年3月,餘額寶規模已超過5000億元。騰訊旗下理財通吸納的資金規模已經超過800億元。不論是銀行理財還是貨幣基金,收益均明顯高於活期存款,因此存款“搬家”,實際上是存款利率市場化需求的潛在反應,是一種市場行為選擇的結果。
眼下,餘額寶等網際網路理財方興未艾,同時民間融資以及各類P2P趨於活躍,凸顯出儲戶對提高資金收益率的訴求,這也造成影子銀行吸納資金、轉移銀行存款的能力增強,其利率之所以高於正規金融機構,正是部分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可獲得性較低的反映。從某種意義上説,影子銀行的存在是資金供需在正規金融體系之外的對接,是資金價格反映潛在需求的市場化表現。
影子銀行的興起,雖然一方面表明實體經濟對於資金需求的饑渴,增加了資金的可獲得性;另一方面也需警惕其提高融資成本,進而轉嫁到實體經濟上。這是因為,能夠通過正規金融渠道獲得融資的企業項目議價能力較強,而通過影子銀行獲得資金的則是實體經濟中的薄弱環節,或者是不符合産業政策導向的行業,比如房地産市場。而有的上市公司則利用融資的便利性,轉手放貸,這樣就形成一個融資鏈條,向最終端要利潤的局面。
資金杠桿的頻繁運用無疑是影子銀行的一個顯著特點,這從各種理財和金融同業業務中可見一斑。從銀行理財到信託再到融資平臺,隨著杠桿層層疊加,終端市場主體的融資成本不斷升高,信託、轉貼現、銀行買入返售資産等業務亦是如此。而有的企業獲得融資後,沒有用於生産而是轉手投進金融市場,那麼就造成了資金“空轉”,這種資金迴圈不僅對實體經濟毫無裨益,還會積累較大的系統性風險。
去年6月底和12月份,銀行間市場已經兩次出現流動性異常波動,業界普遍認為,這與個別銀行機構過度使用同業拆借杠桿以及表外業務迅速擴張有關,造成了資金使用與來源的期限錯配。而近些年存款“搬家”的屢屢出現,使得一些在同業市場上的拆入方,在諸如財政收支波動、季度結息等特殊時點上,極易造成流動性緊張。在出現存款“搬家”的4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72%,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高0.23個和0.22個百分點。
另外,部分影子銀行業務吸納轉移後的資金後,投向地方融資平臺或者房地産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轉方式、調結構的進行。由此可見,雖然影子銀行在很多領域彌補了正規金融體系金融供給的不足,但是卻加大了市場波動,增加了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同時因為難以把控其投向,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
近日,銀監會國際部主任範文仲在清華五道口金融論壇上表示,金融根本的功能是對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分配,從金融市場上來講,就要對金融未來風險的不確定性進行準確地定價和交易。評判一個金融市場是否有效,就要看定價是否準確,交易成本是否能夠降低。
那麼,該怎樣應對影子銀行帶來的弊端?有專家建議,這首先要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讓利率對接市場需求,順應儲戶財富增值願望增強的趨勢。同時減少金融抑制,通過設立民營銀行、壯大資本市場等,實現資金供需更有效率的對接,以正規金融體系的擴容壓縮影子銀行規模,減弱影子銀行的系統性風險。
其次,應當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防止影子銀行出現自我迴圈和自我膨脹,造成資金“空轉”和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的降低。繼續壓縮銀行表外業務規模,對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産進行限制,降低影子銀行的杠桿率。這也要求,銀行理財應當回歸代客理財本質,而不是作為變相拉動存款的替代工具,並以剛性兌付進行攬儲大戰。這一點對於網際網路理財同樣適用。目前,不少銀行從銀行理財向專業的資産管理轉型,已經體現出這一趨勢。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