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深圳本土原創何時有“戲”

2014-04-02 10:33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影像寫實劇《迷霧》劇照。

  受訪者供圖

  戲劇《兩隻螞蟻的地下室》劇照。

  受訪者供圖

  3月30日傍晚,一場突然而至的暴雨,卻並未擋住前往少年宮劇場的人潮,因為當晚,《蔣公的面子》再度巡演來到深圳。而另一些戲迷,則在距少年宮劇場幾步之遙的音樂廳小劇場匯集。這裡,一場由魯迅小説《傷逝》改編的話劇《子君》緩緩啟幕。

  “大家對好戲是真心渴求。”觀眾劉小姐説,深圳的好戲太少了,什麼時候深圳才能隨時隨地有好戲看呢?”

  3月27日國際戲劇日,在深圳戲劇節主題沙龍“向戲劇大師致敬——中西方戲劇交融的回顧與展望”上,“深圳戲劇如何更加常態化”的話題成為焦點,而“做原創,培養深圳自己的創作團隊,打造更多的舞臺,謀求與香港藝術節的合作與交流”則成為共識。

  從2001年開始組織大學生戲劇節、關注北京青年戲劇發展的北京劇協駐會副主席楊乾武認為:“當戲劇立足於深圳人的情感和心理,成為深圳人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方式,是深圳人的一部分時,戲劇就一定能可持續、常態化發展。”

  打造深圳常態化戲劇氛圍

  3月31日晚,隨著串燒劇《東西方戲劇片段專場》的圓滿收官,2014年“深圳戲劇節”落下帷幕。多種青春、學院風戲劇、傳統戲曲在本屆戲劇節碰撞、交流,讓觀眾感受到深圳的戲劇生態,也看到深圳戲劇界的探索精神。

  不同於往屆,今年的深圳戲劇節尤其注重對青年戲劇人才的扶持和對本土戲劇人才的培養,不僅主打青春學院風路線的表演作品,還設立眾多普及型的演後談和戲劇工作坊。

  戲劇節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趙佳認為,要通過與國內戲劇高地交流來培養更多的深圳年輕人熱愛戲劇、創作戲劇,讓深圳逐漸形成常態化的戲劇氛圍。

  而事實上,深圳並非沒有原創戲劇的基因。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熊源偉曾經任深圳戲劇家協會主席。他介紹,20年前深圳其實是有原創戲劇的。“深圳戲劇有兩支,一支是以各個區文化館站為主體的小品,這些小品在全國各地都曾獲獎。第二個就是深圳大學的師生們,以實驗基地,做一些先鋒的、實驗的、前衛的戲劇。”

  在熊源偉看來,20年前的深圳原創戲劇並未建立在商業化的基礎上,因此戲劇與觀眾的聯繫並不是那麼緊密。很多好的作品由於種種原因並未長期演下去為觀眾熟知。而深圳這幾年,從北京、上海來的戲劇太多,“已經把錢送給了上海、北京”。

  深圳原創戲劇在市場上的缺失,是讓本土戲劇人最為心痛的遺憾。“我希望未來深圳藝術節每年都能有幾齣本土戲劇。”深圳著名學者胡野秋説,全中國到處都有人來深圳,也挖掘了一批戲劇方面的人才來深圳。儘管深圳沒有自己的劇團,但深圳實際上有很大一批老資格的話劇界藝術家,未來要考慮本土話劇資源的開發。

  著手校園戲劇培育原創人才

  結合深圳戲劇節的實踐,趙佳認為,如何吸引更多的深圳人走進劇場,如何讓人對戲劇産生興趣,如何啟迪更多本土人才的創作思維非常重要。

  被譽為“中國小劇場之父”的傅維伯也是北京小劇場戲劇的重要推手。在沙龍上,他講述了一次讓他印象深刻的藝術節:那是一個小城舉行的藝術節,這個城市人口只有5萬,但一個月卻要演1300齣戲。戲劇節期間,每天9時、13時、15説、17時各有一場演出,每個劇場的工作人員都在演出,同時兼顧發宣傳單的任務。演出團隊中,每天都會有一個團隊去群眾聚集的地方,一邊做街頭表演一邊做宣傳,告訴觀眾戲在哪演出。還有很多年輕人主動成為劇團的宣傳“外援”,一群人敲鑼打鼓遊街宣傳。在那裏,戲劇節也成為小城的狂歡節。

  今年的深圳戲劇節,“校園戲劇”成為主角,熊源偉認為,如果戲劇能夠像種子一樣向深圳的各個學校播撒,那麼10年之後,深圳戲劇會有一個開創的局面。

  “如果深圳所有中學都搞話劇,大家都經過輔導、排演,將會成為深圳本土戲劇文化的推動力。如果每所學校各有3個人從事戲劇工作,其他成為觀眾,光這個影響力都不得了。此外,專業院校的校園戲劇還要跟社會、跟老百姓連通,要宣傳,要讓老百姓知道。”

  “深圳需要的是什麼?需要有一批年輕的戲劇愛好者。但怎麼讓這批人在深圳立足、生存下去,讓他們在深圳有創作激情,這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傅維伯説。

  在“深圳戲劇節”的平臺之外,趙佳蒐羅和培養有志於戲劇者的平臺是“劇匯星期天”。多年打造,“劇匯星期天”已是深圳知名的普及和交流戲劇知識的公益文化品牌項目。在這個平臺上,觀演教學創作成為一個立體培養人才的模式。“我們建立了教學實驗基地,開展了戲劇工作班和表演班。我們也創造了一個城市魔方的平臺,把所有的小劇組匯總在一起演出,還創作了帶有原創烙印的戲劇作品,這些作品也在深圳戲劇節上進行了亮相”。

  2014年,“劇匯星期天”的重要任務是要對深圳的戲劇團進行資助,“通過在深圳徵集和招募團隊,對他們的創作、編排和演出進行一條龍資助,將本土創作推向市場”。

  依託本土需求激發創作活力

  深圳與香港一水之隔,香港的戲劇發展早于深圳,戲劇生態也已成熟。香港有著眾多的藝術團、劇團,更有著創辦于1973年的香港藝術節。“深圳戲劇節”乃至深圳戲劇發展能否向香港藝術節取經?

  胡野秋認為,香港文藝演出與它的生産機制有關係。“北京的文藝市場看起來很大,但實際上是官方主導。而香港的演出是實實在在民間的。此外,政府要給藝術界提供好的經濟和政策支援,香港每年有10億元港幣的藝術發展基金向全社會招標,這個吸引力極大,就將把民間的藝術活力激發出來了。”

  “同時,香港文藝演出跟香港的平臺效應也有關係。在香港,我們可以看到英國、美國、本土的甚至是村裏的劇團演出,層次特別豐富。而我們的藝術很濃郁但單一化。”胡野秋強調。

  這一説法也得到了中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香港話劇團藝術顧問林克歡的認同。“藝術節是要提高整個城市的文化水準,因此要非常重視邀請世界各國的大師來參加。但如果沒有本地的團體,這個藝術節就白做了,因為民間藝術水準未獲提高。”林克歡説,儘管目前在市場水準上,本土創作與世界各國的大團比起來,還顯得薄弱,但這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趙佳認為,香港的成功經驗可以拿來借鑒,把他們精華的內容和戲劇形式吸收過來。楊乾武則表示,深圳做“原創”,要走自己的路,不要一味地模倣。“最重要的是從深圳人需求的切入點出發,慢慢地激發深圳的戲劇活力。“深圳是有智慧的城市,我們有東西南北各種優良的基因,我們完全可以激發出這些好的基因,創造出更好的戲劇。”楊乾武表示。

  聲音

  戲劇不應

  拘泥于“殿堂”

  話劇是西方舶來的産物,對於大多數的中國戲劇愛好者來説,學習戲劇的主要途徑往往是通過藝術類的院校,而即使進入院校,能夠真正從事戲劇事業的人又是鳳毛麟角。

  深圳戲劇院校資源並不豐富,為此,本屆深圳戲劇節主要借用了遠在北京和上海的三所戲劇類高校的力量。深圳的劇場資源也並不充足,儘管有深圳大劇院、保利劇院、華夏藝術中心,但對於“戲劇常態化”的夢想來説,劇場還是太過稀少。

  在深圳當老師時,熊源偉帶著學生演劇目“娜拉”、“薩德”,連演了很多場,且不賣票,觀眾通過電話訂票免費觀摩,有時候鹽田的觀眾都開車來到南山觀賞。“我有兩個學生跑到物質生活書吧,佔用一張桌子演戲。別人一邊喝咖啡,他們一邊演戲,就這樣演了兩個月”。在傅維伯講述的戲劇節上,很多團隊的演出就是在學校裏,有露天的劇場,有帳篷的劇場,有在教室的劇場……這樣的劇場有80多個。

  “我覺得深圳音樂廳起碼可以搞四五個場地來演戲。”熊源偉説,其實不用把戲劇搞得那麼殿堂化。

  除了演出,與戲劇相關的展覽也是觀眾認識戲劇的舞臺。今年的深圳戲劇節增設了展覽環節,展覽時而出現在演出大廳上,時而又出現在走廊上,或是社區裏。這也是趙佳希望讓戲劇走出殿堂,普及到生活中去的常態化措施之一。

  “這個創意與文化名城布拉格的方式有著驚人的相似。”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中國戲曲學院教授曹林介紹,布拉格是一個很小的城市,但它有十大展覽場地分佈在布拉格的各個角落。

  “戲劇演出有很多方式,比如説街頭戲劇、街道戲劇、校園戲劇等。”曹林説,深圳有很好的資源,充滿活力,商業氣氛濃郁,如果把這些東西都納入到未來的戲劇中去,非常值得期許。

  策劃/統籌:呂冰冰

  本版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蘇妮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