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評論員楊中旭
餘額寶的出現,令沉澱于銀行一般性存款中的資金得以盤活。在黏性極強的數億淘寶用戶的推動下,已很難阻擋。
春節過後,關於餘額寶的討論變得激烈起來,先是某央媒證券頻道負責人發文批評餘額寶抬高了融資成本,攪亂了金融秩序,理應取締;後是2月末中國銀行業協會呼籲,將餘額寶為代表的網際網路貨幣基金存放在銀行的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管理,按規定繳納存款準備金。這一呼籲如果成真,意味著餘額寶中20%的資金將被凍結,收益率將下滑五分之一以上。
餘額寶是否應該取締?它究竟動了誰的奶酪?
改革開放30餘年來,儘管下游産品早已市場化,價格由供需決定,但上游要素價格仍然受到嚴格管制,土地如此,資金亦如此。利率作為資金價格的尺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內,依舊遵循著計劃經濟的準則。
這就難免出現和上世紀80年代一樣的橋段,當時,物資方面“計劃價格”與“市場價格”的雙軌格局,使很多人成了倒爺;如今,資金價格的雙軌,也讓貨幣市場基金——比如人們俗稱的理財産品——異常火爆。
如果我們想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餘額寶不僅不能透過市場價格牟利,它壓根就不能存在;如果我們堅定地走市場經濟道路,就得承認資本逐利乃是天性。既如此,取締從何談起?另外,2009年來,銀行界的理財産品層出不窮。既然銀行可以透過理財産品,將資金從資産負債表內挪到資産負債表外,一來回避鉅額存款準備金,二來獲取市場收益,餘額寶等網際網路理財産品為什麼不可以?
多年來,旨在破除金融壟斷的《放貸人條例》遲遲未能出臺。這一條例的核心要義,就在於自然人可放貸,而非僅僅通過銀行(近幾年多出了小額信貸公司)。無論從理論還是事實層面看,金融壟斷和資金價格管制,才是融資成本抬高的根源。餘額寶等金融産品的出現,恰恰動搖了壟斷的根基。餘額寶上線數月,存款搬家即是明證。
儘管央行近年來在矢志推動利率市場化,目前也僅剩存款利率管制沒有解除,但由於金融業主體——國有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溫室效應的路徑依賴,紮根于市場的餘額寶自然不易被容納。中國銀行業協會之舉,令人想起去年發生的類似橋段:中移動和中聯通聯手工信部,一度對微信展開圍剿。
餘額寶的出現,令沉澱于銀行一般性存款中的資金得以盤活。這一符合歷史潮流的金融創新,在黏性極強的數億淘寶用戶的推動下,已很難阻擋。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