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馬玉宏 雷婷報道:近段時間,青海省工業園區建設呈現快速增長勢頭,藏青工業園、新青工業園、浙江工業園、江蘇工業園等相繼規劃或者建設。青海省近幾年啟動“飛地經濟”建設模式,力求通過這種“互通有無”的措施,助推青海這個欠發達地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飛地經濟”就是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在青海省去年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出要大力發展飛地經濟。青海省經濟委員會主任吳海昆告訴記者:“‘生態立省,持續發展’是青海持之以恒的發展戰略,正是因為受‘生態立省’的客觀限制,我們鼓勵果洛、玉樹、青南等不適宜發展工業的地區,以及省內外有資金、技術、人才的地區把項目安排在海西、海東、西寧這三大工業重點發展地區,培育自己的生産基地。”
青海省政府辦公廳專門發佈《關於促進“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飛地經濟”項目將與青海省三大工業園區所有工業項目同等享受土地優惠、稅費優惠、環保指標優先調劑、投資程式簡化、企業用工優先等五項優惠政策。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強有力的支撐,青海省飛地經濟快速起步。2010年11月,青海省人民政府與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簽訂《關於建立格爾木藏青工業園區協調領導機制的協議書》,標誌著格爾木藏青工業園區建設正式啟動;2011年8月,浙江省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初步達成建設浙江工業園區的意向;2011年9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設江蘇工業園區……
吳海昆介紹説,發展“飛地經濟”,最大優勢在於“互通有無”,比如很多工業項目需要煤炭,但青海的煤炭資源並不豐富,而周邊的一些地區恰恰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此外,青海省的資金和技術有限,很多伴生礦藏難以得到綜合利用,利用工業的集聚性發展“飛地經濟”,恰好能實現優勢互補,從點狀發展培育為一個個塊狀經濟增長點,最終帶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比如青海鹽湖地區有豐富的原鹽資源,而當地深度開發又存在資金和技術上的難關,青海通過與河北的有效對接,由河北三友集團與五彩集團合作在青海省大柴旦工業區投資50億元建化工園區,項目整體投産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3.8億元,利潤總額6.8億元,並可解決千余人就業。而青海天瑞綠色工業園則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與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甘河工業園共同建設的青海省“飛地經濟”項目。項目投産後,由“飛出地”、“飛入地”和企業三方共用投資效益,這樣一來,就有效實現了資源和産業的無縫對接。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