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解禁發泡餐具過于草率

2013-03-21 13:59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因污染環境而被禁入市場14年之久的發泡餐具,突然被打上了“環保”“綠色”的標簽,將于5月起解禁——這聽起來像不像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笑話?

  回顧發泡餐具被禁歷程,可知其被禁有兩大原因:一是材料不可降解,會給環境帶來嚴重污染;二是安全性存在爭議。基于此,我國三度將其列入淘汰產品名錄。

  對于此番解禁,發改委給出了五個理由:一是發泡餐具符合食品包裝用具標準;二是用後可回收,實現資源再利用;三是許多國家一直使用發泡餐具;四是耗材少,可節約石油資源;五是社會環境已發生變化,隨手丟棄垃圾的行為大幅減少。

  上述理由有的站得住腳,有的則禁不起推敲。比如安全性問題,雖然發改委稱其符合食品包裝標準,但對于其加熱後的毒素析出問題卻未給出詳細說明和數據支持。而且,即便加熱後安全無毒,也是基于“使用正規原材料和生產工藝”前提上的,但市場上不少發泡餐具產自非正規廠家甚至小作坊,顯然達不到這一條件。

  再如,發泡餐具的確性價比高、原料消耗少,但這不能與“綠色”“環保”畫等號。如果說節約石油資源,完全禁產豈不是更節約?事實上,正是因為造價低,才導致了發泡餐具的泛濫,阻礙了真正環保、可降解餐具的普及。

  至于“隨手丟垃圾行為大幅減少”,也許不假,畢竟胡亂丟棄才是白色污染的元兇。但應看到,發泡餐具的回收利用還遠未達到有效回收的程度,有些工作甚至剛剛開始規劃。就連發改委也承認,“正在抓緊進行生產許可管理、行業準入、回收體係建設、環境保護和監督執法等準備工作。”準備工作都沒做好就急著解禁,是不是太草率了?至于“別國一直使用”,更不是解禁的理由,不值一駁。

  環保本就是需要長期堅持才能收效,經過14年的市場禁入,如今發泡餐具的使用量已大為減少,公眾也開始自覺少用甚至拒用。此時解禁豈不是功虧一簣?筆者還注意到,發改委解禁前“聽取了協會和專家的意見、徵求了相關部門的意見”,但是,在出臺這種涉及民生的舉措前,是不是也應徵求公眾意見?(劉朝君)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