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今年兩會最大熱點話題之一。從1978年到2011年,城鎮人口從1.72億人增加到6.9億人,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到51.27%,中國城鎮化建設已經達到世界平均水準,在這背後,潛藏了諸多機遇、矛盾、問題和挑戰。
3月12日,本報特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做客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與新浪網聯合推出的兩會訪談,共同探討中國城鎮化的路徑問題。
“一部分人感到很興奮,一部分人又很擔憂。”辜勝阻解釋説,興奮的原因是因為城鎮化會給幾十個産業帶來商機和機遇,擔憂的原因是怕地方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間一哄而起,只重高樓大廈的城鎮化而輕視了人的城鎮化。
現實中,興奮的聲音和擔憂的聲音一直伴隨著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如何讓興奮和擔憂能統一在城鎮化的道路中,辜勝阻給出的答案是規劃先行。
他認為,現在應該儘快出臺國家級的城鎮化規劃,尊重城鎮化的規律,做好頂層設計,然後要規範地方政府的行為,“規劃作為一個籠子,讓城鎮化在籠子中運作”。
事實上,有三個問題始終是我國城鎮化道路上的核心,一是人往哪去?是不是都應該進入大城市;二是錢從哪來?現在市民化需要配套投入的錢來自何方;三是地如何使用?過去十年土地城鎮化大大快於人口的城鎮化的局面如何改變。
辜勝祖説,這是觸及城鎮化具體路徑的核心問題,他認為,城鎮化不是計劃和市場的産物,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城鎮化必須有堅實的産業基礎,如果沒有産業,那人為的造城只是“空城”。
他進一步解釋説,防止“空城”非常重要的是把城鎮化和工業化、資訊化協調發展、同步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儘快出臺城鎮化的規劃非常必要,“讓規劃先行,然後讓法律來規範政府行為。”
他舉例説,保護農民土地財産權的問題是農民非常關心的,但地方政府為了解決錢從哪來的問題,往往會把“以地生財”的主意打在農民身上。強制農民聚集在城市裏可能讓農民沒有幸福感,科學規劃就能避免這種現象。
對於人往哪走,地怎麼用的問題,辜勝阻説,新型城鎮化要集約使用土地,如果讓農民變成市民,就應該實現徹底的市民化,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樣的醫療、教育和社會福利。
辜勝阻認為,要控制特大城市、超級城市,目前重要的是把中小城市做多,把城市群做多,在城市群中間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和帶動作用,“不是讓大城市實現人口的聚集,而是讓它輻射。”
他相信,如果把中小城市做得更有吸引力,那麼就可以解決人往哪去的問題。
辜勝阻多次強調,中國的城鎮化要防範五個陷阱。
一是要防範“有城無市”的過度城鎮化,城鎮化如果缺乏産業支撐,就會使新市民變遊民、新城變空城,陷入“拉美化陷阱”。
二是要防範有速度無品質的城鎮化,避免一哄而上搞大躍進,一味追求城鎮化的高速度和規模擴張,陷入“速度至上陷阱”。
三要防範城鎮化的“房地産化”,過度依賴土地財政,推高房價,陷入“賣地財政陷阱”。
四要防範地方政府以地生財,消滅村莊,迫使農民“被上樓”,陷入“掠奪式發展陷阱”。
五要防特大都市“大城市病”,避免重“物”而輕“人”的城鎮化,陷入高樓林立而居民幸福感下降、人口膨脹、環境惡化、資源粗放開發的陷阱。
辜勝阻直言,要避開這些陷阱,非常重要的是要改變政績考核的體制和指標體系,“不應該GDP至上。”
“如果為了做大GDP、做多GDP,那就會有土地財政,就會農民被上樓、農村被城鎮化,就有大幹快上。”辜勝阻説,2009年的GDP增速是9.2%,2012年增速是7.8%,增速7.8%比9.2%好,“因為增速9.2%是以當年的高房價換來的,所以有很多泡沫。”
辜勝阻提醒,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讓財力和市場相匹配,如果三四線城市過度依賴土地財政、以地價推高房價,將帶來嚴重的後果,因為農民工大都在大城市賺錢,到中小城市購房,現在的房價還在能夠承擔的範圍內,如果農民沒希望在中小城市買房,那就會讓城鎮化之路陷入僵局。
“局部地區可能也在出現我講的這樣一種誤區。”辜勝阻説,還是要強調把規劃作為一個籠子,讓地方政府的産業在籠子中運作,還要把憲法和法律作為籠子,讓地方政府依法行政。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