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毒校服産業鏈調查:廠商勾結檢測機構做假

2013-03-13 15:33 來源:中國廣播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導讀】在國際消費者日來臨之際,《天天315》節目從3月12日起,連續3天推出國際消費者日特別節目《315維權進行時》。梳理過往節目中曾經報道過,但久拖不決的消費熱點難點,力爭通過我們的努力,督促問題的解決,讓消費者能夠安心消費,明白消費。

  今日播出《呼籲進行時》第一篇——毒校服布料致癌持續發酵,布料市場品質堪憂。高檔布料倣冒成本無底線,小作坊突破抽檢有高招。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上海歐霞時裝有限公司生産的學生服含有毒致癌物質芳香胺,毒校服事件曝光後,引發全國各地家長的擔憂。許多家長反映孩子的校服味道難聞,品質很差。

  家長1:學校統一發的,然後找家長拿錢,沒有商標。有味道,感覺穿了也不是很放心。

  家長2:學校裏面出現毒校服,其實你要問學校,錢是給你的,但是你為什麼搞到這樣的品質,比方説值20塊錢的校服,你為什麼賣這麼貴的價錢?

  布料品質低劣存隱患

  校服含毒,罪魁禍首是布料。河北一家專門承接校服加工生意的老闆説,為了降低布料採購成本,很多學校送去加工的布料品質都很差。

  服裝老闆:現在這布料90%都含有化工原料,致癌物質都很高。

  記者調查發現,布料品質差,主要因為全國各地的布料市場競爭激烈。浙江柯橋紡織城是亞洲最大的紡織品集散中心。據這裡經營布料的企業介紹,在柯橋,同一種布料,可以做出不同品質,價格相差幾倍。

  企業主:價格決定品質,比如30塊錢一米的布料,賣5塊錢,這裡面肯定有問題,這就取決於這個利潤去哪。

  價格低廉、品質縮水的布料,會在哪些方面出現問題呢?北京服裝學院材料學院副教授龔岩介紹,布料在生産中的每個環節都有可能涉及有毒物質。

  龔岩:從最早的原材料就會存在隱患,比如廠家會用劣質的棉或劣質的化纖原料,而纖維從線變成紗,紗再變成布料又要經過五六種加工流程,每個流程都會有這種危害。最大的一個危害在於布料都要上顏色,染料和助劑是最主要的危害來源。

  甲醛、芳香胺、重金屬殘余和PH值是直接導致服裝可能出現問題的四大隱患。一些服裝布料上的有害物質,即使多洗幾遍也很難徹底洗掉。GB18401是國家紡織産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屬於國家強制標準。但自從去年8月1日開始執行以來,仍有一些非法廠家不按標準執行,廢棄布料也開始流向這些領域。廣州一家民辦製衣廠的採購員爆料説,採購布料時通常只看價格,品質和安全標準往往被忽略。

  採購員:主要是從價錢方面,如果要省錢就會用差一點的,反正顏色調出來印上去就行了,裏面成分含多少我們都不管,也賣得出去。

  生産商、檢測機構暗中勾結

  自去年8月1日起,國家有關部門開始廣泛開展服裝安全普檢,但服裝廠對布料的把關大多依賴檢測報告。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服裝布料檢測機構多如牛毛,受利益驅動,個別檢測機構和一些布料生産企業暗中勾結,檢測機構為這些不良企業撐起了合理合法的保護傘。記者以廠商身份諮詢一家檢測機構負責人,她告訴記者報告不能做假,但可以在送檢的布料上稍加注意。

  檢測機構負責人:我們只能保證送檢的這批染料合格,你提供報告,他們就默認近期的都合格。

  看來,由於布料市場缺乏監管,不但導致近期毒校服事件的爆發,而且也很有可能蔓延至整個服裝染織行業,這種判斷並非聳人聽聞。據國際環保組織官網披露,去年4月抽檢的包括ZARA、CK、美特斯·邦威、Levi’s在內的20個國際、國內知名品牌服裝,均被檢測出多種有害物質。其中,ZARA的兩款服裝被檢出含有的致癌物質,和這次上海毒校服檢出的物質一樣,都是芳香胺。

  經濟之聲評論員包華對此進行點評。

  包華:校服是一些未成年人的,他們需要更多呵護,所以校服首先應當實現安全性,在此基礎之上再來實現款式、套數等。

  我們要評價為什麼並不便宜的東西,在它進行生産、製造、供貨時品質不能得到保障,利益到底去了哪。如果供應商價格非常低,生産商價格非常低,而最終銷售的價格很高,中間就會有巨大的利益差,而這部分價格差,很明顯沒有轉化為産品品質,而轉化為了個別人或個別環節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先明確校服是通過什麼流程進行採購的,流程上到底有哪些部門或環節要對産品品質最終負責任。

  從校服的角度上來説,學校可能是成百套上千套甚至幾千套地採購,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有品質的控制。我們一般對品質的控制有幾個方法:第一項招投標,不同商家對産品進行詳細説明,從産品品質到産品價格,統一進行呈現,然後進行評分;其次是抽檢。學校很少對校服産品進行抽檢,拿過來就直接發給學生了,對於産品中是否存在問題、是否需要留存樣本,基本上不考慮。

  學校雖然是教育機構,不是市場企業、或市場中的經營主體,但它應當符合市場上的一些規律或規則,留存一些樣品、甚至對樣品抽檢,都能夠保證你對産品的品質是可以把控的。如果學校不做到這一點,或不想做這一點,供貨商就會有其他想法了。所以我希望學校應該對學生更負責一些,做的更多一些。

  在案例中,檢測機構的人給廠家一些規避檢測的建議,這是獨立機構不應當做的事情,檢測機構最有價值的、最能推動大家達成共識的就是,它是第三方的、公允的、客觀的,一旦它的公允、客觀受到了質疑,它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所以,我認為這樣的檢測機構一旦查實,應該給它剔除出市場。

  如果檢測機構不能做到應該做的事情,如果基層主管部門不能做到應該做的事情,一些生産廠家就可以放任自流,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講,既然已經成為了潛規則,我們就應該去解決它,首先應該把檢測機構進行處理,其次把出現問題的廠家進行淘汰,只有將這樣的機構、個人剔除市場,才會有未來。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