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鐵路貨運提價13% 物價會否水漲船高?

2013-02-22 09:04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最新通知顯示,從2月20日起,全國鐵路貨物運價從每噸公里11 .51分錢提高到13.01分錢,即提高1.5分錢或13%。

  鐵路貨運提價,有助於改善鐵路的經營虧損局面,緩解其還本付息壓力。但由於鐵路承擔了我國相當部分的煤炭、糧食和木材運輸,會否對物價産生傳導作 用值得關注。

  鐵路增收或達300多億元

  從2003年以來,我國幾乎每年都對鐵路貨運價格進行調整。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5月,當時的提價幅度為每噸公里1分錢。

  專家指出,鐵路貨運價格每提高1分,大約可為鐵道部帶來200多億元的收入。如今提價1 .5分錢,鐵路系統增收或將達300多億元。

  這300多億元對鐵路運營來説,無疑是一股活水。統計顯示,截至去年三季度,鐵道部稅後利潤為虧損85 .41億元,負債達2 .66萬億元,資産負債率61 .81%。

  北京交通大學運輸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紅昌説,一方面 鐵 路 面 臨 著 極 大 的 還 本 付 息 壓力,另一方面今年鐵路還有5200億元的基建投資任務。單靠銀行貸款、債券融資不行,鐵路系統需要加強自身的盈利能力。

  目前,鐵路運輸收入的約70%來自貨運。在客運虧損的情況下,“ 以 貨 補 客 ” 顯 得 非 常 重 要 。 並且,近年來鐵路人力成本、運作維護成本和財務費用不斷提高,也為貨運漲價提供了理由。

  一些旅客擔心,貨運提價後,客運價格會不會跟著上漲。李紅昌分析,鐵路客運有較大的公益性,國家對客運調價一直比較謹慎。而且 , 客 運 今 後 的 方 向 是 定 價 靈 活化,即根據不同時段、不同人群,可以上調價格,也可以下調價格。

  提價對物價勢必有傳導作用

  鐵 路 貨 運 提 價 , 對 我 國 的 整個 物 流 成 本 影 響 比 較 大 。 鐵 路 運煤 量 大 概 佔 到 煤 炭 運 輸 總 量 的50%以上,此外,燃油、糧食和木 材 的 相 當 一 部 分 也 依 賴 于 鐵 路運輸。

  目前,我國物流成本佔G D P的比重,是發達國家的兩倍。這也是我國控制物價漲幅的一大難點。鐵路貨運每噸公里提價1 .5分,按一個車皮載重60噸、運1000公里計算,要比以前多掏900元,這對物價勢必有傳導作用。

  交通銀行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認為,鐵路貨運提價,短期內對C PI的影響比較小,主要有兩點原因 : 一 是 貨 運 提 價 發 生 在 流 通 環節 , 向 消 費 環 節 傳 導 時 有 衰 減 現象,不可能完全轉嫁漲幅。二是在C PI中影響最大的農産品,對鐵路的依賴度正在降低。

  唐建偉分析,包括鐵路貨運在內,我國的要素價格改革是一個長期方向,對物價的影響未來數年會一直存在。

  市場化改革是重要看點

  鐵路貨運提價,直接受益者是3家鐵路上市公司:大秦鐵路、廣深鐵路和鐵龍物流。由於貨運在各家公司業務中的佔比不同,影響程度也不一。

  大 秦 鐵 路 表 示 , 受 調 價 影響 , 預 計 今 年 公 司 營 業 收 入 增 加16億 元 。 廣 深 鐵 路 表 示 ,2011年公司貨運收入13 .87億元,佔總收入的9 .44%,無法判斷調價對 公 司 業 績 的 影 響 。 鐵 龍 物 流 表示 , 公 司 業 務 中 與 貨 運 相 關 的 沙鲅 線 運 距 較 短 , 調 價 對 利 潤 無 重大影響。

  專 家 認 為 , 調 價 只 是 一 個 表像,鐵路真正的看點在於市場化改革。李紅昌指出,鐵路提價後每噸公里也只有1毛多,遠低於公路的4毛到5毛。鐵路調價與公路運價的差距縮小,倒賣車皮等“尋租”現象也會得到遏制,有利於增加地方鐵路局的收入。

  同濟大學教授孫章指出 , 鐵路 貨 運 提 價 可 以 吸 引 社 會 資 本 的進 入 。 目 前 , 我 國 鐵 路 只 能 滿足約1/3的貨運需求,大量的貨物還在通過公路運輸,能耗、污染比較大。以華北到華中的煤炭為例,由於沒有直達鐵路,需要走大秦線、海運、長江加公路的運輸方式,時間長、成本高。他認為,應當以鐵路貨運線為切入口,來吸引民資的進入。 記者 何欣榮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