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專家稱産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結構調整核心內容

2013-02-16 13:15 來源:求是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我國産業結構中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充分暴露,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加快産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黨的十八大將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確定為現階段最重要的戰略任務之一,其中産業結構調整是核心內容。

  一、産業結構調整戰略必須基於科學的認識

  在現實中,各种經濟活動是連續的,其間並無截然分明的界限。為了進行經濟分析,按照一定的分類原則將具有替代性或共同特點的生産活動歸之為某類“産業”,産業內各生産單位之間的關係稱為“産業組織”,不同産業之間的關係就是狹義的“産業結構”。而廣義的産業結構除了包括以上兩種關係之外,或從技術特徵上對生産活動進行分類,劃分為“傳統産業”、“高技術産業”、“新興産業”;或從生産要素特徵上進行分類,劃分為“勞動密集型産業”、“資本密集型産業”、“技術密集型産業”、“資源密集型産業”等。

  按一定分類原則來界定産業結構,實際上是對複雜現實進行抽象化分類和概念化構建,對各種各樣的生産活動進行的理論歸類,進而觀察和分析各類生産活動及其主體之間的關係,例如供求關係、競爭關係、投入産出關係等,並觀察和分析各類産業活動同自然資源及環境之間的關係等,借助於此對經濟活動關係進行政策調節。

  在不同國家的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對於産業結構的關注角度和重點是不同的。例如,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最關注的是同一産業內企業之間的關係,表現為對於壟斷、競爭、集中度、企業行為、市場績效、大中小企業關係的重視。而計劃經濟國家、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等,更關注不同産業之間的關係,表現為對工業、農業與服務業之間,輕重工業之間,不同分類行業之間的比重變化及其不平衡現象等的重視。

  對産業結構的任何分類方法都是相對的,而且採用不同的統計方法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分析結果。例如,採用第一、第二和第三次産業分類方法分析産業結構,可以選擇就業指標,也可以選擇資産指標或産出指標。而計量産出結構時又可以選擇採用現價,也可以採用購買力平價等。採用不同的統計方式可以得到對三次産業結構(比例)的不同分析結果。所以,進行産業結構分析時,必須了解所採用的産業分類及統計方法的有效性與局限性。

  實際上,主要因為産業結構採用“間斷性”概念描述“連續性”現實,目前世界上尚沒有一套能夠精確反映産業結構真實狀況的指標體系。因此,在分析研究産業結構問題時,必須對此有科學認識。尤其是在實踐中,切不可以將追求某種統計數字,例如硬性要求某種産業達到一定的數量比重,作為産業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的絕對政策目標。

  可見,産業結構是一個複雜而具有密切內在聯繫的複合有機體,而不是拼圖式的平面板塊。調整産業結構的實質是對複合有機體的調理和培育,而不是對板塊式組成部分的任意組合拼裝。因此,必須從具體國情和地情出發,科學實施産業結構調整戰略。

  二、我國産業結構問題産生的歷史原因    

  判斷産業結構是否合理取決於一定的客觀相對關係以及發展目標選擇。這種相對關係主要包括市場供求關係、環境資源條件以及國際競爭關係等。而發展目標選擇則可以是增長速度、強國意願、福利水準等。在以客觀相對關係作為判斷準則時,也會涉及發展目標選擇,表現為更優先於平衡路徑還是非平衡路徑。以發展目標選擇為準則時,必須考慮到各種客觀相對關係的平衡性,否則欲速而不達。

  産業結構是否合理也不是簡單的靜態比例關係,而是一個在動態中體現的過程現象。一定的産業結構有其形成和演變的歷史緣由和現實條件。在不同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産業結構的特徵和變動趨勢是不同的,同各國基於發展目標選擇而實施的戰略和發展方式以及政治經濟體制性質具有密切的關係。

  我國現階段的産業結構是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以及工業化加速時期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我國選擇了漸進式改革和級差式發展的路徑,將儘快擺脫貧窮落後作為首要目標。經濟體制改革在各個局部進行,有先有後、有快有慢、有淺有深,而且總是配合有各種特殊政策和優惠待遇。由此,市場經濟雖然得到了發展,但經營環境不能保證均等的競爭機會。與之相應的是,經濟體的各個局部的發展進程是高度級差化的,即一部分率先發展和先富裕起來,其他部分只能相隨其後。表現在産業結構上則是,各産業的獲利性(利潤率)非常不均衡,各地區産業發展的政策條件具有很大差異。

  這樣的改革和發展路徑,決定了政府在各個局部(産業和地區)之間的競爭中可以大有作為,即産業或地區發展表現為政府提供優惠政策或特殊待遇的競賽,以及差別性産業政策尤其是投資審批制度的誘導作用。享有優惠政策的地區率先發展,得到産業政策推動的産業高速增長。經濟資源潮涌式地流向高盈利性行業,推動這類産業迅速擴張。其中,政府實施的選擇性政策具有給市場調節加力的性質。這種非均衡的發展道路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跡,但在加大增長推動力的同時,也必然導致更大的結構不平衡。

  在這樣的體制機制下,中國30多年的工業化具有顯著的平推式增長特徵,即在具有資源比較優勢和政府助推的領域,在扁平的技術層面上大規模投資,大力度招商引資,形成巨大生産能力,快速佔領國內外市場。這推動了中國經濟在短短二三十年裏就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也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即技術層次低、産品差異性小、創新活力弱。企業行為傾向於“爭取優惠政策”和佔據資源優勢,而無心於扎紮實實的技術創新。

  産業結構的形成和演變如同生命體,是一個有機演進過程。政府給市場順向加力,創造了經濟業績,同時也往往“好事做過頭”,鼓勵和補貼了難以被市場消化的産能。當産業不平衡現象凸顯時,政府又總是期望採取直接的調控手段來扭轉産業失衡,以至採取行政性手段強制淘汰落後産能。病情嚴重時當然不得不下猛藥,但吃藥畢竟不是實現體魄健康的主要手段。

  三、現階段我國産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

  從以上討論可以看到,我國産業結構的現狀有其深刻成因。産業結構優化並不是簡單地調整各分類部分的比例就可以完成,而是一個類似生態圈那樣的流變和演替過程。具有多樣化、變化活力和適應性強的産業結構才能實現動態優化。我國産業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表現為過度的同質性和單調化:産品同質、産業同構、園區同形、城市建設缺乏特點,必然是低附加值的;另一方面具有明顯的人為安排的板塊特徵,缺乏有機體的活性適應能力。

  從根本上説,只有當漸進式改革完成其歷史使命,級差式發展路徑轉變為均衡路徑,政府作用轉向創造公平競爭和機會均等的環境而不是實施差別待遇時,産業結構變動才可能真正走上平衡協調發展的路徑。客觀地説,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離這一時期尚有一段距離。所以,産業結構的較大不均衡性,仍然會持續一段時期。但是,這決不是説當前對解決和緩解産業結構不平衡現象是無可作為的。相反,深刻認識産業結構變動的客觀規律和當前産業結構狀況的基本性質,採取更為科學有效的調控方式,是完全可以取得積極效果的。

  首先,要認識到,必須從平推式工業化轉向立體式工業化道路,才能走向産業結構相對平衡的發展路徑。所謂立體式工業化,就是各個領域向著綠色化、精緻化、高端化的産業制高點攀登,形成各産業向上發展的差異化競爭態勢,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轉向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産業深化。為此,要逐漸弱化直至取消各種差別化産業政策,無論是傳統産業還是高技術産業或新興産業,都應有在平等競爭中實現技術創新的空間。

  其次,政府經濟政策的性質要逐漸從傾向於給優惠待遇,轉向營造公平競爭的秩序和政策環境,尤其是必須規範地區之間的競爭秩序,減少以至禁止導致不公平競爭的政府補貼行為。這既是減少國際上對中國産品實施反傾銷、反補貼事件的需要,也是改變國內産業結構失衡,尤其是解決産能過剩問題的需要。

  第三,將主要著力點放在完善市場機制上,主要依靠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行為,趨近産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政府産業結構調整的關注點不應是統計上的數字比例,更不應為了追求統計數字上的産業結構升級,就急於以選擇贏家的行政性干預方式代替市場公平競爭的選擇機制。實踐證明,採取非市場的行政性手段是無法達到産業結構調整的預期目標的。産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應是構建有助於産業結構優化的體制機制。

  第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絕無平推增長的前途,必須避免平推工業化的思路和行為。前幾年,一些地區以平推增長的方式,高強度補貼所謂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投資,已經導致了嚴重的産能過剩現象,付出了極大代價。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關鍵是核心技術突破,完善制度建設,培育新興市場。由於新興産業的特點之一是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和投資的高風險性,政府不能主觀地認定具體新興産業未來的主流技術路線,就採取強力補貼方式擴展生産能力,而是應當允許企業通過自主技術創新,在市場競爭中選擇和優化技術路線。為此,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政府作用是更要科學認識和判斷現階段産業結構變動趨勢,尤其是要關注美國等發達國家發展新興産業的動向和技術路線選擇,在國際國內競爭中確立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方向。

  第五,現階段進行産業結構調整,一定要力戒政府“好事做過頭”現象。實際上,許多産業失衡原本就是由政府好事做過頭而産生。例如,過度補貼招商引資,一些投資項目“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如果仍然沿用老思路來進行現階段的産業結構調整,即使有幸能解決一個問題,也必然會産生大量新的問題。所以,政府調整産業結構的政策力度必須適當,不可急於求成,矯枉過正。

  特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産業結構不平衡的表現是同宏觀經濟的景氣度相關的,經濟景氣時,産業結構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可能不突出;而經濟衰退時,産業結構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會非常突出。一般來説,不平衡、不協調現象更多産生短期壓力,而不可持續性則是長期壓力。因此,我國産業結構調整的眼界應更具長遠性,將可持續性即長久的産業國際競爭力作為重點戰略目標,才能準確把握産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金碚)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