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網際網路+”為我國服務貿易帶來轉型機遇

2015-03-23 09:01 來源:金融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3月16日,國家外匯管理局首次按照最新國際標準公佈了我國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數據。從發佈的新版數據可以發現,新版數據統計口徑有3項主要變化:一是加工貿易從貨物貿易調整至服務貿易;二是轉手買賣從服務貿易調整至貨物貿易;三是新版表式中借方用負值表示,服務貿易分類由13項減少至12項。

  這是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數據發佈形式的第二次改變,該數據是國際收支平衡表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4年開始,服務貿易的數據由包含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按季度公佈變為按月單獨公佈。

  長期以來,與貨物貿易順差持續遞增相比,我國的服務貿易逆差顯著。按人民幣計價,2015年1月,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順差2633億元人民幣。其中,貨物貿易順差3670億元人民幣;服務貿易逆差1037億元人民幣。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告訴記者,1月份數據呈現兩個特點:一是我國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佔比低;二是貨物貿易保持順差,服務貿易逆差。

  從分項數據來看,逆差主要産生在旅行、運輸、金融服務以及保險和養老金服務差額,其中,旅行項以967億元人民幣(等值157億美元)居於首位,佔全部逆差的93%。服務貿易中,僅加工服務、建築服務、維護和維修服務、電腦和資訊服務及其他商業服務的少數5項出現小額順差。

  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我國于兩年前躍居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但是,我國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的路途並不平坦。數據顯示,我國2013年服務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達5396.4億美元,同比增長14.7%。與此同時,服務貿易逆差由2012年的897億美元擴大至1184.6億美元,增幅高達32.1%,也成為全球最大的服務貿易逆差國,並以旅遊業的逆差最為顯著。

  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怎樣才能摘掉世界第一大服務貿易逆差國的“帽子”,成為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眾所週知,服務貿易是衡量貿易強國的重要指標。服務貿易對企業來説,可以促進其結構調整,有利於企業的轉型升級;對公民來説,可便利人們的日常生活;對社會來説,可以改善公共服務短缺的問題,從而使經濟發展結構更加合理。

  然而,目前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較為落後,與歐美國家的差距還很大。溫彬告訴記者,從全球範圍來看,服務貿易佔貨物貿易的比重在20%左右。2001年美國、德國和日本服務貿易佔貨物貿易的比重分別為23.6%、20.0%、22.7%,到2012年分別為26.6%、21.4%、18.8%。即使與同為“金磚國家”的巴西和印度相比,我國在服務貿易方面也存在著一定差距。印度是服務貿易佔貨物貿易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2012年該比重達到48.3%。

  一直以來,我國傳統服務業的優勢集中在旅遊、建築等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行業,缺乏獨具競爭力的優勢服務業和品牌,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國不能承擔全球需求,自身人員素質亟待提高。同時,造成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相對滯後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我國服務貿易體制機制不完善,束縛了服務業的生産力。此外,服務仲介組織缺乏,無法發揮對服務貿易企業的支撐作用。

  隨著新經濟形式的出現,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機會漸顯。在新興領域,我國和其他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剛剛結束的兩會傳遞出的創新、創造等理念,已成為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打造經濟“升級版”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也將是我國服務貿易由弱變強的機遇所在。在一系列的創新理念中,“網際網路+”概念的強勢推出,為我國服務貿易帶來了轉型升級機遇。網際網路的開放共用、參與整合的特性可以解決我國服務行業仲介組織體系發育不健全的問題,同時,網際網路觸手可及的特性也將為其服務對象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體驗。

  “網際網路+服務貿易”中的網際網路金融和跨境電子商務,是眾多國家極力推動的兩個領域。一方面,我國應該儘快出臺相關支援以及管理政策,重點關注資訊安全問題,同時完善金融、物流等配套體系;另一方面,電商企業要積極提升行業數據運用和資訊管理水準,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若抓住此次推動我國經濟、升級服務貿易的機遇,我國就可以早日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