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阿裏招財寶攪局P2P網貸 業內感嘆:又愛又怕

2014-08-21 09:03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阿裏從來都不是一家低調的企業。日前,阿裏小微金融服務集團(籌)(以下簡稱小微金服)旗下的招財寶首次對外公佈運營情況。自今年4月份上線以來,成交額已突破110億元,這是任何一個草根P2P平臺都可望而不可及的數字。

  對於網際網路大佬的攪局,草根平臺感嘆,既是“利空”又是“利好”。利空在於,招財寶上線前期勢必分流大量客戶。但是,像去年的餘額寶喚醒整個網際網路金融概念一樣,阿裏的到來,又會進一步促進P2P網貸行業的發展。

  阿裏:101家金融機構排隊等著對接

  後餘額寶時代,阿裏繼續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開疆拓土。

  日前,阿裏小微金服旗下的招財寶在北京召開媒體溝通會,這是其今年4月份上線以來首次對外公佈運營情況。招財寶被視為阿裏繼餘額寶之後第二個網際網路金融創新産品,在整個小微金服集團,它與支付寶、支付寶錢包、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寶共同組成五大業務板塊。

  儘管招財寶公司總經理袁雷鳴一再強調招財寶與P2P不同,但招財寶本質上依然是一種P2P模式,其定位於高效撮合投融資雙邊需求,促成雙方直接交易。

  據袁雷鳴介紹,截至目前,招財寶的成交額已突破110億元,覆蓋20多萬家小微企業,“其中90%是從餘額寶的客戶分流而來”。通過上線四個多月的試運營,招財寶上産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6.4%-6.9%,期限集中在2-6個月,每一筆融資完成的平均速度為10秒。

  從目前P2P網貸行業來看,企業融資的綜合成本一般在20%-30%之間,招財寶遠遠低於這一水準。招財寶前期調研數據顯示,一個項目的綜合融資成本一般不超過12%。招財寶方面分析稱,線上成本相對固定,在7%左右,但線下部分則由企業與金融機構商定。

  據了解,平臺方會收取千分之一的手續費,這也意味著,目前110億元的成交額為招財寶貢獻了1000多萬的收益。

  目前有40多家金融機構和招財寶完成了對接,其中部分金融機構是擔任第三方提供擔保或保險公司提供保證保險,部分是發佈産品。“還有101家金融機構正在排隊等著和我們對接。”袁雷鳴説。

  大佬攪局 業內:既“利空”又“利好”

  與招財寶的大後臺大背景不同,P2P網貸行業更多的是從草根發展起來。對於網際網路行業巨頭的“入侵”,它們既恨又愛。

  “阿裏這樣的巨頭髮力P2P網貸,對於我們草根平臺來説,既是‘利空’,更是‘利好’。” 地標金融總裁劉俠風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他解釋稱,利空在於,不論從資源還是人力方面,一般的草根平臺,都還沒有力量與之抗衡,加上其強大的品牌背書,勢必會分流走大波用戶。

  但是,無論是國資、上市公司,還是現在的阿裏介入P2P網貸領域,對於草根平臺來説,更是利好。劉俠風認為,P2P網貸不再是往年那種灰色地帶,越來越高大上,越來越健康、規範。

  網貸之家聯合創始人朱明春也表示,像去年的餘額寶喚醒整個網際網路金融概念一樣,一大波高大上機構的介入,勢必會進一步促進P2P網貸行業的規範和發展。

  朱明春認為,招財寶上線前期,其他網貸平臺或許會被分流部分用戶,但是投資人的逐利性,會使他們逐漸回歸收益更高的平臺。不僅如此,阿裏更可能為P2P行業培養更多的優質投資人。

  競爭加劇 草根平臺:不能坐以待斃

  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草根平臺表示不能坐以待斃。

  “BAT的進入不以各平臺的意志為轉移。” 愛投資CEO王博坦承。他認為,與其擔心阿裏的“搶食”,倒不如以現有平臺為基礎,做出一些不容易被複製的創新出來。

  積木盒子CEO董駿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術業有專攻,BAT用戶基數大,在網際網路金融産品佈局上較廣,而P2P網貸行業則更加純粹。網際網路金融的核心還是金融,網際網路只是技術、手段、渠道,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不會像網際網路領域那樣“老二必死”。

  劉俠風認為,民間金融區域性色彩十分濃重。阿裏金融之所以有聲有色,可圈可點,有賴於它長期積累的、可轉化為風險定價的數據。“但是,一旦離開它的圈子,其風險定價能力有待觀察。”

  民間金融也好,網際網路金融也好,P2P網貸也好,如果沒有可以實現風險定價的數據,最後還是要風控落地。當然,若干年之後,大數據足夠健全,徵信體系足夠完善,那時候,我們看到的將是另外一番景象。記者 蔣詩舟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