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核泄漏問題困擾的日本因應美國頁巖氣革命等國際能源形勢的變化,在能源戰略上作了很大調整,或可稱之為能源戰略的“再平衡”。
第一個“再平衡”表現為進一步從生産者向進口者傾斜。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工業化主要依靠國産煤炭。20世紀60年代日本迅速從煤炭轉向從中東進口石油。與此同時,日本開始發展核電事業。作為“準國産能源”,核電佔總發電量的比重不斷提升。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日本中止了所擁有的50多座核電反應堆的運作,不得不大幅增加天然氣、石油、煤炭的進口,日本又恢復能源進口者角色。
第二是能源結構進一步向天然氣傾斜。在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前,日本已是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福島核事故發生後,日本天然氣進口進一步增加。日本將天然氣作為進口能源的首選,日本計劃在2020年度開始運轉30座天然氣火力發電站,而同年度開始運轉的煤炭火力發電站僅3座。
第三是進口油氣的來源逐漸從中東向北美和澳洲傾斜,其能源運輸的重點途徑逐漸向太平洋航線傾斜。目前日本仍高度依賴中東石油,2012年日本中東的石油進口占石油進口總量的74.9%,而2011年該數字是87%。由於中東局勢不穩,石油價格高企和波動,對日本能源安全構成很大威脅。隨著美國頁巖氣革命的進展,廉價的頁巖氣佔天然氣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國的天然氣價格大幅下降,比目前亞洲進口天然氣價格低得多。日本已與美國達成在2017年進口美國天然氣的協議。日本在繼續利用從中東經馬六甲海峽、中國南海至日本的“南方能源運輸線”的同時,更加重視利用“太平洋能源運輸線”並確保其航行安全。
日益增強的能源供需聯繫將使日美澳更緊密地捆在一起,加大共同防範中國海軍對太平洋能源運輸線所謂“威脅”的力度,阻止中國海軍突破第一、第二島鏈,走向太平洋深藍海域。日美兩國正把釣魚島及其周邊海域作為阻止中國海軍走向太平洋的一個戰略要衝,越來越明確其聯手制華的立場,給我維權的正當行動造成更大壓力。然而,中國為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同樣要同美澳進行能源合作。日本應認識到,太平洋能源運輸線應是中日美澳等國共同的海上運輸線,中國是太平洋能源運輸線安全的“維護者”而非“挑戰者”。(作者是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 馮昭奎)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