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財務省4月18日發佈數據顯示,日本2012財年(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貿易逆差為8.17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98日元),較2011年度大增84.8%。這也是日本貿易連續兩年出現逆差,逆差額創1979年度有可比數據以來的新高。其中,3月貿易逆差3624億日元,連續第九個月出現貿易赤字。
據統計,日本2012財年進口額約為72.11萬億日元,同比增長3.4%。這主要是因為日元近期的貶值導致火力發電燃料液化天然氣和原油進口價格高企,以及從中國進口的智慧手機貿易額激增41%。2012財年日本出口額約為63.94萬億日元,同比減少2.1%。出口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對中國和歐盟出口減少。受中國經濟放緩以及中日關係緊張的影響,日本的汽車等産品對中國出口減少9.1%,連續兩年出現下滑,對中國貿易逆差近4萬億日元,創歷史新高。受國際金融危機等影響,日本對歐盟出口減少14.1%,貿易首次出現赤字,逆差達4240億日元。
與貿易數字形成對比的是,日本經濟出現了一些復蘇苗頭。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自去年底上任以來,推出了以貨幣寬鬆、財政支出和增長戰略為支柱的“安倍經濟學”。3個多月以來,日本經濟景氣指數正在改善。日本去年10—12月國內生産總值(GDP)實際增長率換算為年率後同比增長0.2%,時隔3個季度GDP終於轉為了正增長,而今年1—3月的GDP更有望超過2%。
然而,日本的經濟狀況到目前為止還只是“貨幣現象”。股指大幅提升雖然刺激了部分高端消費,卻尚未轉化為持續的內需力。
黑田東彥出任日本央行行長後,啟動了超發貨幣和擴大國債規模的新一輪寬鬆政策,這對國債規模已經超過GDP兩倍的日本財政來説無異於雪上加霜。據日本財務省推算,日本國債餘額在10年後的2022年度末將超過1000萬億日元。日本4月16日通過的2013年度財政預算也顯示,政府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再創新高。
日本經濟持續復蘇最終取決於日本的産業創新能力。日本曾經是電子行業的領頭羊,卻在新一輪的産業競爭中黯然失色。作為成長戰略的重要內容,日本政府正在商討以東京、名古屋、大阪三大城市圈為中心,選擇5—6個地區建立新特區。新特區制度將放寬對大城市的限制和實行稅收優惠,打造“世界最容易從事商業活動的業務環境”,在大城市主導下提升日本整體競爭力。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教授竹中平藏認為,“安倍經濟學”三根支柱目前只啟動了一根半,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一半,而如何提高中期的經濟增長能力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此外,雖然世界銀行對日元貶值表示寬容,卻遭到周邊國家,特別是出口結構和日本極為接近的韓國的反對。大量投機熱錢涌入日本提振了股市,一旦退出也就意味著景氣成為泡沫。
(本報東京4月18日電)
>> 點 評 <<
劉軍紅(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日本連續兩年出現貿易赤字,究其原因,一般認為是日本2011年地震核泄漏危機後,核電停機導致能源進口增加,從而構成了貿易赤字結構。但從貿易結構和出口分佈來看,出口減少是導致日本貿易赤字的主因。
首先,從週期因素看,連年的歐債危機使歐洲經濟持續低迷、進口減少,這是日本出口不振的主因之一。同時,作為世界級高附加價值市場,歐洲經濟低迷拖累了世界經濟復蘇,這又間接導致日本對外出口減少。不能忽視的是,中國經濟從2011年下半年起進入結構調整期,形成了能源資源進口減少局面,這直接導致日本對華零部件、工業原料和中間産品出口減少,堪稱造成日本貿易赤字的關鍵因素。
其次,從結構上看,日本人口結構變化和國內經濟萎靡導致製造業外移,日本企業將目光更多集中于新興市場國家,其産品等級和標準也更多傾向於“新興市場需求”。日本企業的標準降低和創新鈍化,使得日本産品的優異性和領跑性被扼殺。結果,美歐韓等産品反而衝擊日本市場。
其三,從日本貿易競爭力分佈看,今年日本出口産品的排序中,汽車雖仍排第一,傳統的鋼鐵卻躍升至第二,電子旗艦企業全面陷入轉軌重組,競爭力下降導致日本貿易結構急劇變化。而這種變化顯然並不是僅靠日元貶值便能改觀的,更何況日元貶值將導致原材料進口價格上漲,進一步擴大進出口差距,不利於日本改善貿易收支。由此看來,不改變産業和貿易結構問題,僅靠“政策啃老”,難改日本貿易赤字結構。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