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余姚4月6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杜金明)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浙江余姚是我國最大的榨菜生産加工基地之一,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正值余姚榨菜可以收割的季節。今年,當地榨菜獲得了十幾年來少見的大豐收,這卻讓菜農們開始犯起了愁,榨菜産量驟增然而收購價格逐漸走低,遠遠低於政府制定的指導價,眾多菜農陷入增産不增收的境地。
其實,為了避免出現菜農增産不增收的情況,幾年前,余姚農林部門就鼓勵龍頭企業跟菜農簽訂收購合同,走訂單農業之路。那麼,被視為“對症下藥”的訂單農業為什麼沒能發揮作用,穩定住收購價格?
“愁賣,到處在減價,基本上上午一個價,下午又減價。我們從5毛賣到現在3毛6。”在余姚市泗門鎮楝樹下村,張鋒龍家裏種了5畝多榨菜,往年每畝産量在7000斤左右,今年畝産超過1萬斤,但由於價格持續走低,高産並沒有給他們家帶來更高的收入。
由於擔心價格一跌再跌,甚至擔心沒人收購,整個清明小長假期間,菜農們幾乎是全家出動搶收榨菜。
余姚市農林局産業科副科長鄭立東分析説,余姚農林局每年都會跟榨菜協會和收購企業一起,在榨菜收割的前一個月左右,根據預估的産量、品質以及市場需求情況,制定政府指導價。由於今年榨菜産量遠遠高於預期,導致政府指導價定的偏高;外地榨菜大量涌入後,市場出現飽和。
鄭立東指出,原來預估的産量畝産7000—8000斤,現在是一萬到一萬二。一下子涌進來,翻池跟不上收購速度,後期收購有一些困難,老百姓排長隊。
與榨菜園裏氣氛同樣緊張的是榨菜加工企業的腌制基地。在余姚國泰公司一個榨菜收購點,菜農們用三輪車把剛收割的榨菜一車一車的運過來,上秤,倒入清洗池,再撈出來倒入腌制池。不少企業的腌制池容量已經嚴重不足,影響了收購速度。
國泰公司收購點一位姓姚的負責人説,3月下旬,就有外地榨菜以遠低於政府指導價的價格進入當地企業,不少企業提前完成收購計劃,不得不壓低收購價格。
負責人説:“我們28號、29號開始收的,人家收4毛7、4毛8,我們5毛收。5毛一斤收了4天,現在他們價格壓了,我們也壓了。”
價格跌入谷底,菜農們也越發緊張,出現了集中拋售的局面,不少收購點要徹夜排隊。
菜農出現賣菜難之後,不少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加高加深腌制池,甚至新建腌制池,繼續收購。目前整個收購工作已經接近尾聲。
鄭立東説,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單純靠政府指導價已經不足以保障農民的收益,余姚農林部門正考慮制訂新的辦法,比如在出現供過於求的年份,價格嚴重低於政府指導價時,採取類似訂單農業的形式,企業收購時,一部分按政府指導價收購,一部分走市場價格。
鄭立東表示,要在維持基本指導價格的基礎上,附加一些市場調節因素,綜合考慮。比如,8000斤按照政府指導價收購,超出的部分按照市場價收購。
其實,余姚農林部門為了避免出現菜農增産不增收的情況,早些年就鼓勵龍頭企業跟菜農簽訂收購合同,走訂單農業之路。鄭立東説,榨菜常年都是供不應求,所以在實施過程中,農戶履行合同的情況並不理想,企業的積極性就不高了。
鄭立東説:“農戶理所當然的毀約,價高就賣。訂單對企業來講,感覺可有可無,又花了很大精力,到收購時又沒法制約農戶。”
寧波大學法學院院長張柄生説,現在不少訂單農業合同本身就非常不規範,在合同實際履行過程中,仍然是靠雙方當事人的良心。如果有一方惡意違約,另一方很難利用合同追究責任。
張柄生建議,除了要加強誠信宣傳,最重要還是要規範合同,增加違約成本。在合同簽訂過程中,要仔細考量各方面因素以及可能發生的不確定因素,對這些因素做出明確預判,對預判結果、風險、責任做出明確約定。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