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專家告訴你:越吃越瘦的負能量食物靠譜嗎?

2017年04月07日 09:22:02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有人説,吃了負能量食物(Negative Calorie Foods)不僅不會給人體增加能量儲備,反而會消耗能量,越吃越減肥。生活中,真的存在如此誘人的負能量食物嗎?

  實際上,真正的負能量食物並不存在。網路上推薦的大多是能量低、富含膳食纖維的植物性食物。而打著“負能量”旗號大肆宣傳的減肥産品就更不靠譜了。

  什麼是“負能量食物”?

  “負能量食物”的概念大約在十幾年前就已出現,它並不是指所含能量小于零的食物,而是指人體消化時所需能量大於其本身所提供能量的食物。食物的基本功能就是提供人們日常所需的能量。但在進食中,人們也要消耗一些能量,如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等。如果消化某種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大於食物所提供的能量,該食物所産生的能量效應就是負值,這就是“負能量食物”的理論基礎。

  邊吃邊減肥的確吸引人,不過,食物消化究竟需要消耗多少能量?我們的一舉一動,大到跑步,小到眨眼都要消耗能量,吃飯也不例外。食物中提供能量的3大營養素,即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人體並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必須分解成小分子才能消化吸收。

  比如吃漢堡,要先咀嚼成較小的形狀進入食道,進而進入消化系統,將這些食物顆粒進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分子,然後再完成消化吸收等過程。這些過程所引起的額外能量消耗就是食物熱效應,又稱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或者膳食生熱作用。細心的人會發現,吃完飯後會有發熱的感覺,這就是食物熱效應的外在表現——人體散熱的增加,一般在人們進食1個小時左右産生,大約3個小時後達到最高峰。

  根據“負能量食物”的定義,要判定一種食物是不是負能量食物,就要看它的食物熱效應究竟有多大,會不會大於其本身所能提供的能量?筆者文獻檢索後發現,幾乎沒有任何關於“負能量食物”的學術文章,僅有一本正式出版的書中提到過“負能量食物”,但因作者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該書的觀點受到諸多質疑。

  不同的食物成分,食物熱效應有一些差異。在3大供能物質中,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最大,相當於自身能量的30%,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熱效應為5%至6%,脂肪的食物熱效應最低,為4%至5%;對於一般混合食物來説,食物熱效應約佔食物所含能量的10%。也就是説,每吃2000卡路裏能量食物,需要200卡路裏能量來消化食物。

  因此,食物的熱效應一般在10%左右,最多也不過30%,所以説,“負能量食物”並不存在,至少目前還沒有發現。

  食物究竟有多少能量?

  雖説食物熱效應並不會大於自身所含的能量,但關於食物究竟有多少能量,營養學界仍存有爭論。評估食物能量的方法最早由威爾伯·阿特沃特創立於19世紀至20世紀。這是一種簡易的評價方法,它將1克蛋白質的能量視為4卡路裏,1克脂肪視為9卡路裏,1克碳水化合物視為4卡路裏。後人在其基礎上做了修改,補充了1克膳食纖維等於2卡路裏。長期以來,營養學界都根據這一方法來計算食物能量。

  《科學》雜誌曾有文章提醒我們,現在的計算食物能量的方法可能並不準確。在這篇文章中,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食物的能量值並不全是簡單的數字相加,目前評估食物能量值的方法可能存在錯誤。因為,有些因素會影響食物對人體實際産生的能量影響。例如,食物的加工方式會改變食物消化時所消耗的能量,導致最終産生的能量效果並不相同。以富含抗性澱粉的穀物顆粒為例,如大麥或大豆,正常情況下,消化這類食物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如果將同樣顆粒的穀物碾碎成粉末或者加工成早餐穀物,就會變得更容易消化,並且很容易吃多,所産生的能量效果也不一樣,進而可能增加肥胖的風險。

  可見,食物消化代謝的差異與肥胖存在相關性。經過加工後,有些食物變得更容易消化吸收,所含能量又高,吃起來也很快,如果不小心吃多了,肥胖的風險會比較大,比如白麵麵包、餅乾等,應儘量少吃。有些食物本身能量低,需要更多的咀嚼,又不容易消化吸收,即使吃多一點,長胖的風險也比較小,比如芹菜、蘋果等。但這並不等於消耗這些食物所需能量大於它們所能提供的能量,也不可能靠吃這些食物來達到消耗能量的目的。

  總的來説,從目前的研究證據來看,並不存在“負能量食物”。想要減肥,還得從控制能量攝入、增加能量消耗做起。

  (作者係科信食品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業務部主任,中國食品辟謠聯盟專家團成員)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