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七成超市下架食品流入電商平臺 網購留意保質期

2017年01月20日 08:31:3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一方面是網購食品數量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則是80後、90後的網路食品消費“剁手黨”感慨:網路食品安全和品質問題成為消費者再次消費的“最大心結”。業內人士坦言:七成以上的“超市下架”食品流入電商平臺。在日前于廣西南寧市召開的西南網路食品電商發展論壇上,眾多消費者、食品行業專家、監管部門和電商代表認為,海量消費者面對海量供應者,需要監管“多頭”發力,才能正本清源。

  食品電商交易現萬億市場潛力

  據廣西電商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趙喜榮介紹,2013年以來,我國電商食品交易呈現快速飆升趨勢。2013年,我國食品電子商務總交易金額324億元,同比增長47.9%,網購食品在網購市場總交易額佔比提升到2.5%;2014年,中國食品電商總交易金額達505億元,同比增長55.9%;2016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已經超過20萬億元,其中食品電商額逼近700億元。

  趙喜榮説:“近年來,中國食品電商交易額均保持逐年增長,年均增長率超過45%。我國網購食品用戶規模已經超過7000萬人,其中,女性佔比超過57%,男性佔比43%。”

  常年研究我國電商問題的專家、廣西師範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羅婧認為,按照這樣的發展規模,2017年至2018年,我國網購食品的交易總額將突破1000億元,到2020年,這一規模很可能擴大到1500億至1800億元。根據食品銷售的拉動效應,每銷售一元錢食品,能夠帶動2.1元至2.8元的潛在服務消費來進行計算,這意味著到2025年,我國將形成不少於上萬億元的食品電商市場規模。

  中國産業調研網發佈的2016年《中國食品行業電子商務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認為,我國食品電子商務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的轉變,食品電商有著廣闊的前景。預計到2020年,我國食品網購佔電子商務的市場份額將在0.5%至0.6%之間,市場規模將接近1400億元。

  中國食品(農産品)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洪濤介紹,2016年生鮮農産品網上交易額達到1000億元,2018年預計超過1500億元。而我國網路食品現狀是,2014年800億元,2015年1050億元,2016年已高達2200億元。其中,生鮮農産品在2015年的網上交易額達到544億元,增長了87.7%,2018年預計超過1500億元。

  羅婧説:“這意味著網購食品細分市場已初步形成,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遇,機遇的背後,則是市場風險的累計和爆發。”

  七成超市下架食品流入電商平臺

  在珠三角一帶擁有紐西蘭牛奶、澳洲牛肉、雲南米線等多個品牌“一級代理權”的代理商張曉波坦言:從牛奶、牛肉的銷售來看,網路食品銷售出現消費者買到“過期食品”的情況不足為奇,這是因為我國食品監管措施使不少在超市上下架的食品進入網際網路電商平臺。

  張曉波以紐西蘭牛奶為例,剖析了“超市下架”食品流入電商平臺的路徑:

  海外液態奶的正常保質期也就是10月到12個月,從生産環節到運輸進入國內,要花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從封關冷藏到開關審驗,也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從物流運輸到超市上架,還要一個月時間,超市要求的食品銷售期是“不過半”,也就是説保質期超過一半時間的必須全部下架,這就意味著液態奶在國內超市上架銷售的時間只有3個月。

  廣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專家韋萬春介紹,按照國內嚴格的食品監管措施,超市不管食品何時上架,只要保質期只剩半年,就要求整體下架,超過半年時間,液態奶就是折扣再低,也不會有超市願意銷售。

  張曉波坦言:“電商平臺、超市渠道、高附加值的個人積分抵扣等渠道我都佈局過,根據我經營多年的判斷,七成以上的‘超市下架’食品,通過電商平臺進入消費者購買領域。”

  廣西食品安全協會副秘書長吳佩説:“超市下架的食品仍有相應的保質期,但由於行銷和流量的壓力,絕大部分網路食品電商不會在醒目位置標出食品銷售的安全期,而是以‘低價促銷’‘跳樓折扣’‘瘋狂刷單’的方式,在電商平臺、朋友圈等領域銷售。加上物流的問題,等消費者從快遞拿到食品,也就過了保質期。”

  “重復消費”成最大障礙

  記者對多地網購群進行的調查表明:“重復消費”成為食品電商消費的最大障礙。

  記者加入的一個“風乾牛肉”網購群有500多位網友,在長達半年多時間裏,網友們嘗試購買了126家不同電商的風乾牛肉,最終的結果還是沒有穩定的電商獲得“一致信賴”。

  廣西師範學院傳媒係資深學者方邦超在過去半年多時間購買了130多種各式各樣的網路食品,從鴨腳、鴨脖子到風乾牛肉,從巧克力到蛋糕……發現在朋友圈、微信群、qq群裏熱銷的“自製時令食品”,不少都是一無生産日期、二無品質合格證、三無生産廠家,屬於典型來路不明“三無産品”。

  方邦超告訴記者,一些來自電商的“土法黃糖”“土法榨油”“土法紅薯幹”等都是用簡單的塑膠袋包裝,沒有任何生産標誌,卻能夠在“朋友圈”裏火爆銷售;一些正常渠道需要冷藏的食品,在沒有任何真空包裝、冷鏈的情況下,通過快遞公司同樣暢通無阻。

  記者採訪的不少網友認為:難以對食品電商産生“品牌信賴感”,這是造成不願意在同一食品電商中重復購買的關鍵原因。

  廣西電子商務平臺領域快速消費品行銷專家呂敏告訴記者,2016年7月,一家知名電子商務網站上,共銷售的所謂進口蜂膠産品達到1330件,然而得到國家批准的進口蜂膠類保健食品只有13件,未獲批文的進口蜂膠産品實為非法銷售。

  多頭全面發力方能正本清源

  記者採訪的多位一線食品監管工作人員、專家學者、經銷商較為一致的觀點是:網路過期食品、變質食品流入消費者“口中”“餐桌”的關鍵在於:海量消費者面對海量供應者,這就需要監管作為“多頭”全面發力,才能正本清源。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食品安全專家湯思敏認為,與傳統食品消費以B2C交易模式為主不同的是,網購食品中大量出現C2C交易模式,這一點對於習慣“抓大放小”的傳統政府管理模式來講,是一大挑戰。

  專家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全程監管:

  首先是從流通環節,儘快根據全國性、區域性超市、物流等渠道的現狀,進行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研究,建立基於大型平臺的網購食品運輸分類管理體系,針對各種不同類型和保質期的食品運輸過程實現全程監管。

  其次是明確網路平臺在網購交易中的角色和定位,強化政府監管的權威性、科學性,提升食品藥品監督部門在網路平臺執法的強大威懾力。韋萬春説:“我國食品藥品監督部門完全可以與電商龍頭平臺聯手,在短時間內集中曝光一批違規違法銷售過期食品的商家、品牌和企業,形成行業威懾力。”

  三是從細節著手,對網購食品包裝標識説明嚴格規範,具體內容應該包括增加網上商品詳情説明事項;增加商品外包裝中文字和圖形説明事項;針對網購食品標識的漏洞,定期升級規範標準指引。同時,要求平臺和商家在消費者點擊進入“購物車”等位置後,用醒目的文字、圖形提醒消費者所剩保質期。

  四是推進安全情況通報和風險警示的制度化,由當前集中在“3·15”和網購節前後進行集中式通報和警示升級為按季或按月通報警示制度;強化對網路交易秩序的監管,統籌指導本區域網路平臺自律組織的建設和行業規範的完善,加大對網購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和懲罰力度。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