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委聯合發布的奶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對奶業構成了實質性利好,特別是首次明確了奶業的戰略定位,全面提升了奶業在產業格局中的地位。但目前,奶業仍需積極應對進口乳制品的衝擊以及質量安全的考驗。未來,乳企之間也需建立更多合作關係,共同抗擊市場與質量風險——
1月9日,農業部全文公布了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務部、國家食藥監總局五部委聯合印發的《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規劃提出,加快轉變奶業生產方式,提升奶業一體化水平,到2020年,奶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奶業整體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我國奶業總體規模僅次于印度和美國,但奶牛單產水平、資源利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與奶業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國產乳制品競爭力不強,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尤其是嬰幼兒配方乳粉仍缺乏信心。對此,規劃提出要把乳品質量安全放在優先地位,建設以安全為核心的法規標準體係,強化質量安全監管措施。同時,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密切奶農和乳品企業聯係,穩定產銷關係,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文件首次明確了奶業發展的戰略定位,指出奶業是健康中國不可或缺的產業、食品安全的代表性產業、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性產業。這意味著從國家層面認識到了奶業的重要性,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說,以規劃為引領,將大力推進奶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降成本、優結構、提質量、創品牌。預計“十三五”時期,全國奶類總需求年均增長3.1%,比“十二五”年均增速高0.5個百分點。
一方面,進口乳制品對市場的衝擊越來越受到關注。我國乳制品關稅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進口乳制品完稅價格大幅低于國內生產成本,導致乳制品進口量激增,從2008年的38.7萬噸增至2015年的178.7萬噸,我國乳制品新增消費的80%被進口所佔。隨著歐盟取消牛奶生產配額、中國—新西蘭自貿區乳制品關稅繼續減讓和中國—澳大利亞自貿區協定全面實施,國際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
另一方面,我國奶業質量安全發生了顯著變化。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推行奶牛遺傳改良計劃,我國奶牛養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顯著提高。如今,100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到50%,泌乳奶牛年均單產達到6噸,提高1.2噸。70%以上的奶牛場採用全混合日糧,84%的牧場採用機械自動化清糞,越來越多的牧場採用信息化管理係統。奶農專業合作組織超過1.5萬個,是2008年的7倍多。
“乳企和奶農是利益共同體”,企業強則產業興。農業部去年召開中國奶業20強峰會,呼吁乳企之間建立更多合作,乳企和奶農之間走向共贏。如今,奶業前20強企業產量和銷售額佔全國50%以上,有2家企業進入世界乳業20強。南京衛崗乳業總經理盧儉說,在產業一體化的思想指導下,通過資本與技術兩個抓手,建立產業鏈榮辱與共的關係,才能抗擊質量風險與市場風險。
“綜合來看,我國奶業發展既存在困難挑戰,也面臨重大機遇。”谷繼承說,從市場潛力看,我國人均奶類消費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發展中國家的1/2。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鎮化推進和二胎政策的實施,奶類消費有較大增長潛力。目前,經過8年的整頓和發展,奶業取得長足進步,已具備全面振興的基礎,隨著產業政策的不斷完善和國際市場的不斷融合,我國奶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