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可林 攝
曾幾何時,被稱作“黃金市場”的中國曾讓外國葡萄酒商賺得盆滿缽滿。而隨著市場回歸理性,高端葡萄酒魅力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中低端葡萄酒的大行其道。為此,國外葡萄酒商紛紛改變策略,轉型降價,這也給國內葡萄酒企帶來競爭壓力。
近日,有外媒報道稱,成箱的法國波爾多佈雷哈特幹紅堆積在上海郊區的一個保稅倉庫裏,積了3年的灰塵。直到今年7月,這些葡萄酒的主人為減少損失,把每瓶價值50美元(約合317元人民幣)的酒降價3/4齣售。
難以想像,曾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的外國葡萄酒商正遭遇寒冬。據路透社報道,從2010年起,由於進口葡萄酒數量猛增,造成供給嚴重過剩,導致了這種賤賣現象。而去年,中國葡萄酒消費量還獲得了兩位數增長。
葡萄酒行銷專家郭海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一些法國品牌的葡萄酒在中國市場銷量逐步下滑的原因很簡單,市場在回歸理性,國內葡萄酒行業的暴利被進一步壓縮。
“進口葡萄酒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井噴,尤其是法國葡萄酒的優勢在被弱化,被西班牙、澳大利亞、智利和南非等國趕超,法國葡萄酒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也在迅速下滑。”郭海冰告訴記者。
然而,對於某些品牌的葡萄酒在中國市場遇冷的背後因素,德迅諮詢餐飲業研究員付平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其實,關於進口葡萄酒賤賣、在中國市場佔有率下滑的消息,從去年開始就不斷被報道。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反腐力度加強,讓一些高檔葡萄酒銷量急劇萎縮;另一方面是供需不平衡。過去一年,中國葡萄酒進口規模不斷擴大,最後導致市場飽和,消化能力減弱。銷量下滑,價格下跌的現象出現,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對寄希望於中國消費迅速增長的全球葡萄酒業來説,這種顯著的減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也讓進口葡萄酒在中國市場的未來變得撲朔迷離。
中國市場遇冷
曾經,在中國市場做進口葡萄酒生意,多半能獲得極為豐厚的利潤。然而,好日子一去不返。
“僅上海,過去幾年就有2000家葡萄酒企業倒閉。”法國歐貨易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銷售主管格扎維埃一語道破在華洋葡萄酒市場的蕭條。他的公司在上海擁有4000平方米倉庫,儲存著25萬瓶葡萄酒,其中大多數是歐洲葡萄酒。
他對媒體抱怨:“一開始,中國的需求量龐大,因此我們可以控制價格,賺取大量利潤不成問題。”而如今,巨大的庫存反而成了拖累,他不得不將這些葡萄酒低價賣出。儘管如此,有些酒還是賣不出去。
據國際葡萄酒與烈性酒資訊公司2015年發佈的一份報告,中國的葡萄酒零售市場價值約為780億元,進口葡萄酒佔1/3左右。
倫敦巴特西地區Elliston &Southwick精品葡萄酒業主喬治·瑞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公司的中國客戶數量少了30%。不過,好在其他市場表現不錯,美國客戶增加了20%,英國業務佔10%-15%。
瑞斯表示,他們將葡萄酒直接賣給美國零售商,在英國市場,他們銷售的多是價位在10英鎊-20英鎊(約合人民幣100元-200元)的波爾多中級莊和小酒莊葡萄酒。“現在我們不指望期酒(消費者與酒商預先簽訂合同、預先付款購買的指定酒)的銷售,希望明年春,波爾多2015年份期酒的價格不要定那麼高”。
對於進口葡萄酒在中國市場遇冷,媒體觀點認為,中國推行強力反腐政策進入到第三年,在打擊了奢侈品與豪車消費的同時,也衝擊了葡萄酒業。
法國葡萄酒進口商宛古魅(上海)貿易有限公司行銷經理皮耶裏克·法尤對現狀感到擔憂,“2010年,人人都尖叫中國是葡萄酒銷售的黃金國度,投身這一行業你就能變成百萬富翁。”而如今,葡萄酒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在銷售。一些長期放在保存設施簡陋倉庫中的酒正在變質,不錯的波爾多葡萄酒才不過15元錢一瓶。
日本三得利株式會社下屬的ASC精品葡萄酒公司稱,葡萄酒市場進入了新的增長緩慢階段,消費者對價格越來越關注。
“我們的一款高檔葡萄酒今年已經是第三次下調價格了,但銷量依舊有限,準備乘著‘雙十一’,再打折出售。”南京一家商場的葡萄酒專櫃工作人員對記者透露。
上海一位法國品牌葡萄酒經銷商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去年以來,葡萄酒的價格確實下調了一些。“暴利時代結束了,現在無論是市場,還是中國消費者,都趨於理性”。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