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豬價脈動 誰能號準(鄉村觀察)
編者按:又見豬價波動。無法準確把握價格走勢,是養殖企業和散戶們共同面對的無奈。但不同規模的養殖主體對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不盡相同。大型養殖企業雖然“抵抗力”更強,但小散戶則是船小好調頭。價格漲跌之間,各類養殖主體各具怎樣的優勢?又有怎樣的不足?請看記者在四川的調查。
大企業:靠規模取勝
飼料購買、生豬銷售都有一定話語權,但管理成本也很高
4月24日,四川省仁壽縣大化鎮水利新村優質生豬養殖園區又處理了一批生豬,豬叫聲傳得很遠。
“這個月已經處理800頭了,每頭豬虧了將近500元,至少賠了40萬。”養殖園區總經理尹仲全無奈地説,去年12月初生豬價格開始下跌,從8.9元已經降到5.4元,豬糧比跌破4:1。
大化鎮水利新村優質生豬養殖園區由合作社經營,採取“新村農民入股、合作社統一經營、年終按股分紅”管理和發展模式。26幢標準化養豬圈舍,佔地1.8萬平方米,配套有防疫消毒設施、標準化圈欄設施、自動飲水設施、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
園區管理和生産是分開的,辦公室設在養殖場外門口處,墻上大螢幕可以監視每幢豬捨得情況。長期跟豬打交道,對於絲絲飄進室內的豬糞味道,尹仲全已全然不覺。
“園區年出欄生豬8000頭左右,目前還有3400頭豬。”尹仲全兼任合作社理事長,負責園區管理與經營。
“去年底本該是銷售旺季,但生豬價格卻在往下跌。12月初每公斤8.9元,只穩了不長時間,就開始直線回落,今年2月6元多,3月底降到了5元多。”豬價一路下跌,讓養豬多年的尹仲全有點沉不住氣了。“以前3年一個週期,‘賺一年,平一年,虧一年’,現在一年之內3個週期。養了這麼多年豬,越養越找不著北了。”
“企業大有大的好處,可也有大的壞處。” 作為大型養殖企業的掌門人,尹仲全説起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都説船小好調頭。大企業就像巨輪,目前又駛入深水區,掉頭很難。市場預期不明朗,一直往前走,又很惱火。”
面對市場一波三折,大企業的優勢在哪?
“有規模效應。銷售,管理,飼料購進,産品銷售,一定範圍內有話語權,規模大了,主導權也大得多。”尹仲全掰著手指一條一條地分析,養殖規模大,飼料用量大,自己加工,進出都有優勢。大豆、玉米一買就是一車皮,比外面每斤便宜六七角。自繁自養,“豬兒子”也要便宜幾十塊錢。
有了一定規模後,産品銷售渠道比較穩定。園區每天要賣三四頭豬,高峰期一二百頭。由於供應有保證,園區可以直接對口鮮銷市場,避免了中間商砍價和從中漁利。“這樣下來,每頭豬比普通養殖戶多賺百把塊錢。”
大企業有資金積累,具備一定的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一頭豬虧幾百元的話,我們的抵抗能力稍強,能減緩點。”尹仲全説。
但是,大企業管理成本也高。標準化生産,光治污就要增加很多運營費用,防疫隔離也要比小規模養殖複雜得多。目前園區有14個工人,負責飼養、打(加工)飼料、治污。“每年工資都要開幾十萬元。”
中等規模戶:跟著感覺走
科學養殖能夠降低損失,但沒有必勝把握
龍門村是仁壽縣生態豬養殖示範基地,全村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上的養殖戶有107戶。龍門村9組的養豬大戶王維東、夏秀英夫婦,他們不僅經營自家的5棟標準化豬舍,還參股經營了另外兩家養豬場。
王維東自家養了270多頭豬,一年出欄500多頭,算得上中等規模養殖戶。
“折了七八萬了。”由於賣降不賣漲的心理,王維東對沒抓住去年12月份的行情有點懊悔,“2月底開始賣了七八十頭,豬價降到5塊多時又賣了八九十頭。現在還有八九十頭大的。母豬38頭,沒有淘汰好多。”
讓夏秀英惱火的是,豬價在下跌,大宗原料價格卻在上漲。最近,玉米每噸漲了40元,豆粕漲了200多,還買不到貨。
雖然養豬多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但談到對豬價的預期,王維東坦承依然是“跟著感覺走”。
賠得最慘的不是這一次。
2003年豬價暴跌,毛豬每斤才2元錢。“當時我們兩口子年輕,家裏也沒什麼家底。虧得沒辦法了,把街上帶鋪面的門面房都賣了,只賣了3萬塊錢,沒辦法,等錢買飼料。”夏秀英回憶。
在生豬市場闖蕩多年,夏秀英對豬價的判斷也只是“上半年降、下半年回升”。因此,去年她家還特意補欄了20頭母豬。這無疑加重了今年的損失。“哎,這豬價,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也有踩對點的時候。
2007年趁生豬價格跌到谷底的時候,夏秀英家淘汰了肉質不好的太湖豬,引進20多頭三元雜交豬。在今年豬價下滑時,品種優勢就凸顯出來了。“價格要比一般土豬每斤高出兩三元錢。”説到這,她自豪地説:“我們養的三元雜交豬,品種好,喂的也是從新疆拉來的優質玉米,肉質好。再加上我們賣給定點屠宰場,收購價格相對高。”
面對生豬價格的起起落落,夏秀英認為,自家之所以能闖蕩過來,“科學”養殖功不可沒:建設標準化豬舍,壓縮人工費;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學會自繁自養,不僅減少了成本,還降低了買到疫病小豬的風險……
“但僅憑這些辦法,也沒有‘必勝’把握,關鍵還是看豬價,可豬價啥時才有個譜呢?”夏秀英很困惑。
“所以,虧也要賣,不然,飼料越來越貴,養得越大虧得越多,背時喲。”她苦悶地説。“豬兒長肥了賣不脫,最多還能堅持1個月。”
散戶:船小好掉頭
喂豬投入少,但在應對市場風險和疫病風險上毫無抵抗能力
大化鎮明朗村1組村民楊子明把從山上打來的豬草,倒進母豬圈裏,隔壁圈舍裏3頭育肥豬聞到青草香味,叫了起來。
“現在價錢不好,只能打些豬草,給它們充充饑。一天能吃一頓包谷、潲水就不錯了。”看著餓得嗷嗷叫的豬,楊子明心裏有點難過。“要是價錢好,買些飼料喂喂就能出欄了。”
楊子明老兩口在家帶孫娃,順帶著養幾頭豬。不算人工費,賣豬也隨行就市,談不上靠養豬掙錢。“現在平壩上很多人都不養豬了,只有山上還有少數人家養豬。”
“散戶養殖除了用副産物喂豬,可以減少一點投入,在應對市場風險和疫病風險上毫無抵抗能力。”仁壽縣畜牧獸醫局黨委書記楊學文説。現在,仁壽40%農戶都沒有養豬了。散戶養豬主要是喂年豬,有的老年人連年豬都不喂了。
“年紀大了,不搞點養殖,還能幹啥呢?”楊子明看到周圍有養豬戶轉行養羊養牛,他也動了心。
事實上,豬肉價格的持續下滑,引起了仁壽縣委縣政府以及當地畜牧部門的高度重視。今年年初,仁壽縣畜牧獸醫局就啟動了《建設畜牧産業五大基地的規劃》。這個規劃除了注重傳統的生豬産業升級外,更提倡轉型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飼畜養、節糧型的畜牧業。
楊學文介紹説,為了保證規劃的實現,該縣認真落實扶持政策,吸引和激活社會、民間資本進入現代畜牧産業領域。同時,也加大項目支援力度,加大縣級財政扶持,並且強化服務,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創新發展模式,探索建立飼料、養殖、加工、儲藏、行銷等環節合理的市場風險分攤機制,提高各環節的風險防範能力。
有了政府的引導,楊子明準備調轉船頭了。(王明峰)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