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食品價格普漲 1月CPI同比漲幅或回落至2%左右

2013-01-23 14:09 來源:中國證券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食品價格雖上漲 基數效應更顯著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在北京部分農貿市場調研時發現,近兩個月以來,蔬菜、肉類等多種食用農産品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上漲。食用農産品的持續、較大幅度上漲引發市場對通脹的關注。

  分析人士表示,考慮到去年1月基數較高以及目前非食品價格較平穩等因素,預計1月CPI不僅不會出現同比上漲,反而會出現回落,預計漲幅回落至2%左右。從全年看,今年通脹將呈前低後高走勢,但總體溫和可控。

  食用農産品價格普漲

  分析人士表示,去年11月全國各地的多種蔬菜“滯銷寒潮”已過去,在“寒潮”落幕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季節性、節日性因素影響加強,導致食用農産品價格出現普遍上漲勢頭。

  據商務部監測,自去年11月以來,全國36個大中城市食用農産品價格連續12周上漲。其中,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連續13周上漲,豬肉批發價格連續10周上漲,雞蛋零售價格連續9周上漲。

  農業部22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當天全國農産品批發價格指數為212.42。其中,“菜籃子”産品批發價格指數為214.98。重點監測的28種蔬菜平均價格從1月4日的4.21元/公斤上漲至4.38元/公斤,重點監測的7種水果平均價格從4.73元/公斤上漲至5.04元/公斤,全國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從22.71元/公斤上漲至23.34元/公斤。

  中國壽光蔬菜價格指數網的數據顯示,蔬菜周價格指數從1月第一週的142.29點上升至第三周的152.16點,上漲近10個點。

  2月CPI同比漲幅或上行

  分析人士表示,近期食用農産品價格大幅上漲將帶動今年1月食品價格環比繼續出現較高漲幅,但去年1月CPI同比漲幅高達4.5%,基數較高。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今年1月CPI的翹尾因素僅為0.9,這意味著,即便食品價格維持去年12月的環比漲幅,只要非食品價格未出現超越季節性的上漲,今年1月的CPI同比漲幅將出現顯著回落,預計回到2%以下。

  “極寒天氣的持續和春節的臨近將導致食品價格進一步上漲。”東吳證券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黃琳表示,預計1月食品價格環比漲幅在3%左右,非食品價格則保持平穩。考慮到去年1月基數較高,預計今年1月CPI同比上漲2%左右,但2月突破3%的概率較高。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表示,由於春節移位的因素,預計1月CPI同比漲幅將回落到1.8%左右。

  全年通脹料前低後高

  分析人士表示,從節奏上看,今年一季度將是全年CPI同比漲幅的低點,可能呈現“倒N型”波動。其中,1月受基數因素影響,CPI同比漲幅將再次回落至2%附近;受春節因素影響,2月同比漲幅將升至3%左右,達到階段高點;3月將再次回落。預計全年通脹將呈前低後高走勢,但總體溫和可控。

  彭文生表示,從一季度來看,翹尾因素的下行和春節錯位因素對CPI同比漲幅影響較大。今年春節在2月份,去年春節在1月份,春節錯位將導致1、2、3月的CPI同比漲幅呈“先降—再升—後降”的“倒N形”波動。綜合來看,預計1月CPI同比漲幅將下跌至2%以下,約為1.5%-1.7%,而2月份將回升至2.5%-3%,3月份將再度回落。

  “從去年12月的非食品價格和PPI走勢看,總需求復蘇態勢雖然明確,但仍是弱勢復蘇,企業尚未開始大規模的再庫存週期。短期內非食品價格和PPI環比漲幅仍將維持較低水準。”彭文生認為,今年通脹將呈現總體溫和、前低後高走勢,預計全年CPI同比上漲2.7%,PPI上漲0.7%。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從CPI的短期走勢來看,1月份CPI可能出現暫時性回調。“初步預計,今年一季度CPI較2012年四季度略高,同比漲幅約為2.4%。今年全年CPI同比漲幅將進入上行週期的初期,初步判斷將上漲3%-3.5%。”

  華創證券研究報告認為,往年CPI翹尾因素的整體趨勢是前高後低,但2013年的翹尾因素在第一季度並不顯著,預計上半年物價仍能保持平穩運作。

  申萬研究報告預計,全年食品價格會上升,這主要是受豬肉價格上漲帶動,非食品價格漲幅將相對穩定,經濟弱復蘇對價格的拉動相對偏弱。全年通脹總體溫和、前低後高,這決定了資源要素價格改革、降準等時間窗口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倪銘婭)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