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買家近年一直是香港豪宅最大的主顧,不過現在他們正在退場。數據顯示,一季度內地買家購買香港豪宅的宗數少於總量的二成,而之前約四成的豪宅交易量源自內地客。另外,購買小型住宅的內地客人也少了一半,從10%左右降到了不到5%。
香港政府去年10月推出“限外令”,將外地人在港買房的印花稅提高到了15%。這一政策體現了香港政府“保護本地人權益”的決心。
內地客最高要繳35%稅
“限外令”實施半年,購買香港豪宅的內地客數量大跌。香港中原地産研究部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的香港一手豪宅市場中,已知內地個人買家佔宗數比例大跌21.6個百分點,由原來的四成跌至18.3%;佔金額比例大跌21.1個百分點,降至24.6%。中小型私人住宅市場也有類似現象,內地買家交易宗數從原本的9.6%降到了4.4%。
去年10月26日,香港政府推出打擊炒樓的連串措施。除了針對外地人的“限外令”,還有針對所有“炒家”的措施,如果炒樓者買房半年內就轉售,需要繳納高達20%的額外印花稅,半年至1年徵15%,1至3年徵10%。按此措施,內地買家在香港買樓最高可能繳35%的印花稅。
“限外令”雖然看起來很“辣”,畢竟影響範圍有限,香港一手樓市繼續瘋漲,直到今年2月,香港政府又推出了更“辣”的雙倍印花稅政策。根據新的樓市細則,除了名下無房産的香港市民首次購房外,其他所有香港購房者,在購買住宅或商業物業時一律徵收“雙倍印花稅”,其中總額200萬港元以下交易由此前的100港元增至房屋總價的1.5%,其他稅率則增加1倍,最多由4.25%增加至8.5%。
組合拳解決“蝸居”問題
香港政府之所以向樓市不斷打出組合拳,是因為住房已經成了香港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根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香港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僅15平方米,遠遜於新加坡的30平方米,而新加坡的土地其實遠比香港更為短缺。
2012年,香港樓市升幅高居全球榜首,樓價世界第五。金融海嘯以來,香港房價上升了120%。如今,200萬港元只能在新界或邊遠地區買一套面積30至40平方米、樓齡在30至40年的陳舊物業。對於新建樓宇,港島繁華地帶一套建築面積40平方米的單元房可以賣到近800萬港元。這種價格對於有心置業的工薪階層,近乎天方夜譚。
今年2月以後,香港樓市確已“急凍”,價格跌了5%左右。不過房産業人士指出,樓價下跌有時反而會阻嚇置業者入市,從這個角度講,打擊交易量並不必然導向“居者有其屋”的終極目標。
香港政府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今年1月,特首梁振英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其中明確提出了增加土地及公共房屋供應的具體措施。短中期來講,港府會通過改變土地用途、適度提高發展密度等增加住宅土地供應。香港一直以來實行相當謹慎的用地政策,所以目前仍有大量土地閒置,長遠看來,香港住房問題的前景並不悲觀。(記者 閔喆)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