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總量在擴大,經濟結構在優化,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能帶動更多的就業,相對慢一點的增速也能夠滿足就業增長的需要。”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
“大學生要學會從基層去幹、從最基層去幹,這個過程是寶貴的財富。”
——天津慶達投資集團董事長孫太利委員
“經濟轉入新常態後,隨著勞動力供求關係的變化,能否留住員工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一部分,勞動關係會更穩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
中國經濟轉入新常態,經濟增速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這將對就業産生哪些影響?大學生就業將有哪些改變?
“兩會e客廳”邀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左二)、天津慶達投資集團董事長孫太利委員(左三)、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左四),共同探討新常態下的就業形勢,訪談由(左一)主持。
經濟新常態和就業變化相契合
主持人:經濟轉入新常態,對就業是積極的影響多還是消極的影響多?
信長星:我認為,既要看到新常態下就業所面臨的挑戰,又要以積極的眼光分析新常態下就業所孕育的一些新的積極因素。總體上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勞動力供給的變化是契合的。
其一,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契合了勞動力數量由無限供給向有限供給的轉變。過去30多年,第一産業與第二、三産業之比從剛開始的7:3,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6:4、90年代中期的5:5,再到本世紀初的4:6、現在的3:7,勞動力就業結構也不斷發生變化。從勞動力總量來看,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開始減少,2012年減少345萬,2013年減少244萬,2014年減少371萬。勞動力供給在減少,而經濟總量在擴大,經濟結構又在優化,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能帶動更多的就業。在這樣的背景下,相對慢一點的增速也能夠滿足就業增長的需要。
其二,産業結構從中低端轉向中高端,契合了勞動力供給結構的變化。本世紀初,高校畢業生年均100萬人,今年是近750萬人。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增加,為轉型升級提供了人才儲備。
張車偉:新常態下,就業可能變得更加體面。新常態下,服務業會有更大發展,將有更多的勞動者在辦公室、寫字樓等場所工作。而且,就業可能更加穩定。以前員工流動性可能比較強,今後隨著勞動力供求關係的變化,能否留住員工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一部分,勞動關係會更穩定。
深化改革為就業注入更多動力
主持人:我國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這將對新常態下的就業産生哪些影響?
信長星:去年在經濟增長速度相對放緩的背景下,就業還繼續保持了比較快速的增長,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改革在發力。隨著減少行政審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量的市場主體涌現,正逐步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勢頭。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一個創業者可以帶動多個人就業,有倍增效應,這種勢頭只要保持下去,市場活力就會大大激發。
張車偉:過去對企業的限制比較多,深化改革對就業是很大的利好。
信長星:新常態下要進一步解決好就業問題,最根本的一點是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這些年來,中央在確定經濟增長速度目標時,一個基本考量就是能不能解決好就業問題、能不能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即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增長的底線來考慮。
相對過去,勞動力在減少,但這是在高位上的微量減少,是到達頂峰後開始的緩慢下降,仍在高海拔。勞動力供給變化是一種慢變數,至少未來六七年勞動力供給量還是很大的。要實現充分就業,還是要繼續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
大學生就業難是轉型中的煩惱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近幾年就業形勢總體不錯,但青年就業,包括高校畢業生就業,還是很難。有大學生網友表示,簡歷發出去很多,得到回應的特別少,很著急,大學生就業為什麼這麼難?
信長星:一些大學生找工作難,是一個現實問題。我認為,這是“轉型中的煩惱”。這幾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在快速增加,而現在産業轉型升級還不到位,所能提供的契合大學生預期的崗位相對不足,供求不大匹配。從根本上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還是靠發展,尤其是要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那些能夠提供更多高品質的就業機會、契合大學生就業需求的産業。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在全力以赴實施兩個計劃:一個是就業促進計劃,第二個計劃是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創業引領計劃目標是經過4年左右的努力,至少達到80萬的高校畢業生創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中最具成長前景的創業群體是高校畢業生,他們在一些最新的前沿領域會創造出許多非常好的企業,潛力非常大。
孫太利:我認為,作為大學生,就業前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要學會從基層去幹、從最基層去幹,這個過程是寶貴的財富。還需要吃苦耐勞,多動手,只有動手才能積累財富。記者 白天亮
本期統籌:商 旸 胡安琪 攝影:李維娜
特刊視覺統籌:宋 嵩 蔡華偉
李姿閱 劉 慧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