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2015低通脹或成“新常態”

2015-01-11 14:2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昨天,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2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1.5%,漲幅較前一月擴大0.1個百分點,繼續維持在低位。這也導致2014年全年CPI同比上漲2%,遠低于年初3.5%左右的調控目標,創下自2010年以來的新低。

  京華時報記者顧夢琳京華時報制圖覃超

  □發布

  CPI漲幅連續4個月在“1時代”

  數據顯示,2014年12月,全國CPI同比上漲1.5%,至此我國CPI漲幅已經連續4個月維持在“1時代”。

  從八大類物價看,食品價格漲幅依然居首,影響CPI同比上漲約0.95個百分點,是繼續拉動CPI上漲的主力軍;衣著價格同比上漲2.6%,漲幅居前;而另一對CPI漲幅影響明顯的居住價格,其同比漲幅僅為1%。此外,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均小幅上漲,而煙酒及用品價格、交通和通信價格分別同比下降0.7%和1.4%。

  2014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全年CPI漲幅要控制在3.5%左右。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4年全國CPI同比漲幅總體平穩,全年漲幅為2%,不僅低于年初預訂的調控目標,也成為自2010年(3.3%)以來新低。據悉,2009年受全球經濟增長繼續明顯下滑的影響,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持續大幅下降,國內消費品價格下行壓力也較大,2009年全年CPI同比下降0.7%。從2009年中國逐步走出金融危機影響以來,防通脹一直是宏觀調控的重點。2011年,全國CPI漲幅升至5.4%,超過當年年初政府設定的4%的控制目標。但隨後隨著一係列的調控手段,物價漲幅逐步回落,趨向溫和。2012年以來,全年CPI漲幅均完成全年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CPI數據發布的同時,去年12月原油價格暴跌帶動化工產品價格加速下跌,所以12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下降3.3%,創27個月新低。而2014年全年PPI同比下降1.9%,連續3年下跌。

  □分析 

  經濟增速放緩物價上漲乏力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2014年12月CPI同比漲幅有所回升主要是食品價格回升帶動。受氣溫轉冷和雨雪天氣影響,食品價格同比漲2.9%,為近4個月最高,對CPI漲幅有一定的拉升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2014年12月非食品價格同比下降0.8%,自2010年2月以來首次跌入1%以內,導致CPI漲幅繼續維持低位運行。

  在各經濟體間橫向

  觀察,我國CPI漲幅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中也屬于較低水平。例如在金磚國家中,印度11月份消費價格指數為4.38%,巴西前11個月的通脹率為6.56%,遠高于其年初4.5%的目標。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表示,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導致物價缺乏快速上漲的需求面支撐,加之糧食持續增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以及產能過剩仍較為突出等原因,使得2014年國內物價漲幅回落。

  連平援引數據稱,隨著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走低,車用燃料及零配件價格同比降幅達到12.3%,全年非食品價格走勢呈現趨勢性下行且降幅加快的特點,從目前情況來看,低通脹有可能成為“新常態”。這是一種使通貨膨脹率基本保持在2%-3%,並且始終比較穩定的一種通貨膨脹。

  □預測

  物價有望延續平穩走勢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說,2015年國內經濟運行緩中趨穩,有效需求短期內難以改善,經濟基本面對物價的推升力度有限。同時,經濟“新常態”下貨幣政策保持穩健,物價也不具備大幅上漲的貨幣條件。

  連平預計,在“新常態”背景下,預計2015年CPI同比漲幅可能下降至1.6%左右。連平預計,2015年上半年低通脹和工業通縮有可能成為經濟運行面臨的風險之一,但這也同時為政策調控提供了足夠的物價空間。

  據悉,政府在年初制定年度物價調控目標時需綜合翹尾因素、新漲價因素、國家流動資金量、市場的發展趨勢等多個因素。在澳新銀行中國經濟師周浩看來,2015年通脹保持低位的概率比較大,預計2015年CPI控制目標可能下調到3%左右,GDP增速目標可能下調到7%。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也稱,當前12月CPI數據符合預期,但CPI同比漲幅已經連續4個月在“1時代”,這也讓中國經濟整體面臨通縮的風險,在牛犁看來,通縮的風險也將一定程度加劇貨幣政策放松預期。

[責任編輯: 李桂英]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