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政府核準投資項目需中央層面核準項目再減四成

2014-11-19 08:3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製圖:張芳曼

  經國務院批准,《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本)》正式印發,國家發改委18日召開新聞發佈會,進行解讀。

  共取消、下放38項核準許可權,健全縱橫聯動、協同監管機制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表示,此次修訂目錄是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持續推進簡政放權的重要措施。李樸民將《目錄(2014年本)》的亮點內容概括為六個字:取消、下放、監管。

  一是“取消”。進一步縮減核準範圍,對15項內容取消核準改為備案,如鋼鐵、有色金屬、水泥、化肥、造船設施項目以及城市供水等城建項目等。在境外投資領域,除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的項目外,其他項目全部取消核準改為備案管理。

  二是“下放”。進一步下放核準許可權,下放地方政府核準23項內容,並對現階段仍需核準的項目,明確了中央部門和地方的責任。地方和企業關注度較高的火電站、熱電站、抽水蓄能電站、新建港區、通用機場、擴建軍民合用機場、擴建一次煉油、鐵礦開發、新建乙烯等項目,以及部分水電站、電網工程、飛機製造等項目,均下放省級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核準。

  三是“監管”。進一步注重事中事後監管,建立健全縱橫聯動、協同監管機制。《目錄(2014年本)》明確提出,要同步下放前置審批許可權,加強標準化、規範化工作;抓緊清理、整合和規範各類前置條件及仲介服務,著力解決“事項多、效率低”的問題;各有關部門“各負其責、依法監管”,同步下移監管重心,落實地方監管責任。同時,要加快建立並依託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臺,建立後續監管資訊共用機制和協調聯動機制。

  總的來看,《目錄(2014年本)》共取消、下放38項核準許可權。經過去年、今年兩次修訂,使得中央層面核準的項目數量合計減少約76%,其中,修訂後的2013年本《核準目錄》,減少了60%;通過今年的再次修訂,在2013年基礎上再減少40%。

  境外投資項目基本取消核準

  此次發佈的目錄裏,境外投資項目管理政策改革力度非常大,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司長顧大偉認為,這是境外投資管理體制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改革舉措,其核心就是一句話,“除少數的有特殊規定的項目之外,境外投資項目這次一律取消核準”。

  顧大偉解釋道,去年中國對境外的投資是1078億美元,今年1—9月份,中國對境外投資已經達到849.2億美元,估計今年全年中國對境外的投資可能要超過或者接近1200億美元。今後,除了要投資到沒有建交的國家或者是受到國際制裁的國家以及正在發生戰爭、發生內亂的國家和地區,和幾個敏感行業,按照規定要核準外,其他不論投資規模大小,不論投資什麼行業全部取消核準。通過這樣的投資體制改革,將推進企業投資決策的自主權的落實,加快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更加深度地融入全球經濟。

  部分産能過剩行業取消核準

  除了境外投資,工業領域下放和取消的力度也非常大,包括鋼鐵、水泥、電解鋁、造船等産能過剩行業的投資,也取消了核準,實施了備案。

  國家發改委産業司副巡視員李忠娟認為,這主要是有幾方面的考慮。第一是國家的重要項目佈局基本完成。第二是國家遏制新增産能措施成效顯現。今年1—9月份,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這些産能過剩行業的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分別下降5%、14.4%、31%、6%。第三是倒逼過剩産能退出的市場環境初步形成。目前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等行業,市場需求已經進入了平臺期,産能過剩行業的生産經營基本處於微利狀態。因此,企業擴大産能的意願明顯減弱,投資更趨於理性。第四是相關的經管措施逐步完善。國土資源部、環保部加大了執法力度,將有效地促使環保外部成本內部化,促使一部分環保不達標的企業退出市場或者是調整。

  《目錄(2014年本)》在取消鋼鐵、水泥、電解鋁、造船這些項目核準的同時,要求對這些産能嚴重過剩行業繼續嚴格執行指導意見,各地方、各部門不得以任何其他名義、任何方式備案新增産能項目。各部門和機構不得辦理土地、海域供應,能評、環評審批和新增授信支援等相關業務,併合力推進化解産能過剩矛盾各項工作。此外,國家發改委與工業和資訊化部正在建設鋼鐵等産能嚴重過剩行業的項目資訊庫和資訊預警機制,將通過及時發佈資訊,引導企業調整投資方向和重點。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