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中國科大實現互不信任終端間的安全比特承諾

2014-02-28 10: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日前,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同事張強、彭承志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無條件安全“比特承諾”,在解決如何在相互不信任的通信終端之間直接建立信任的問題上實現突破。該實驗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權威物理學雜誌《物理評論快報》上,被評價為“密碼學界的重要進展”和“該領域的先驅實驗”。美國物理學會《物理·焦點》欄目也對該成果進行了專題報道。

  隨著電子商務,特別是網路金融的迅猛發展,諸如網際網路終端等越來越多的缺乏相互信任的通信者之間需要進行合作,因此確保互不信任的各終端之間建立信任成為保證未來網際網路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而實現安全的“比特承諾”則是這類研究必須解決的奠基性課題。

  實現“比特承諾”是指成功建立如下通信機制:甲乙雙方為互不信任的終端,甲方可以對某未發生事件做出是或否的預測(即0或1),然後該預測將在事件發生後的某個確定時刻對乙方公佈。比特承諾的核心在於確保乙方不能在甲方預測公佈前竊聽到相關資訊,同時也必須保證甲方不能在做出預測後修改結果。這樣,甲乙雙方都可以確信對方遵守了承諾,從而建立信任並實現通信。

  為實現安全“比特承諾”,各國科學家在過去幾十年中進行了不懈努力。其中,經典密碼學有兩種解決方案,即使用第三方公共平臺或者利用計算複雜性假設。然而,這兩種方案都被證實存在安全隱患,即無法實現“無條件安全”。1997年,加拿大科學家Mayers和Lo分別獨立證明,即使是量子保密通信本身也無法保證無條件安全“比特承諾”的建立。

  據了解,2012年,康橋大學的阿桌·肯特教授提出,只有同時利用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才能實現無條件安全比特承諾。潘建偉小組通過其自主開發的高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和自由空間高速光通信技術,結合西班牙科學家的理論分析,成功地實驗驗證了肯特教授的理論方案,將互不信任終端之間互相欺騙的幾率降低到6%以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互不信任終端之間的安全“比特承諾”。這一奠基性的研究成果可以被廣泛應用於網際網路金融、公共隨機數産生、設計零知識證明協議、安全計算等領域,開拓了量子通信新的研究方向。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