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013年6月,江蘇揚州首次老宅承租權拍賣會開槌:用拍賣承租權的方式,引入社會資本保護歷史街區。下個月,揚州老宅承租權拍賣會將第五次開槌。趕在拍賣前,記者先走進老宅一探究竟:
青磚黛瓦馬頭墻,古色古香的揚州老宅一直是不少人心中的嚮往。2013年起,揚州市多次拍賣老城區公房的承租權,成為盤活老宅資源的新舉措。此次公開拍賣承租權的23處老宅大多位於文昌商圈附近,市區戶口的自然人都可以參與競拍。
揚州直管公房管理處工作人員陳洪珍:面積最大的有83.48平米,最小的有11.28平米,這次的地點就是離文昌商圈更近一點,跟上次比較起來。
過去,揚州市拍賣的承租權租賃期限同樣是20年,此前房子租賃期滿後,將由出租人無償收回。而此次拍賣卻有所不同:
陳洪珍:租賃期限屆滿時,如果承租人想繼續續租的,可以跟直管公房管理處提出書面申請,再重新交納第一次拍賣款,可以再續租20年。
揚州市房管局直管公房管理處主任柴強介紹,拍得這些老宅的承租權,就等於擁有了居住權,每個月只要承擔每平方米1塊錢的租金,承租權還可以轉讓。柴強説,拍賣老宅承租權,揚州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市:
柴強:公房使用權我們要讓它多元化,保護我們要讓它社會化,運作我們讓它市場化,所有的這次拍賣的資金包括以後我們處置的資金都是回到我們繼續使用保護公房這個上面去。
取之於老房,用之於老房,柴強希望通過優化盤活公房資源,真正挖掘揚州老宅深巷的文化內容。同濟大學建築系博士朱宇輝認為,揚州的做法是盤活老城區的有益探索。
朱宇輝:對於歷史悠久的老宅子來説,需要有經濟實力比較強的新人來改善一下老城區的人口結構,這個是比較好的一種嘗試。但是我覺得政府不能一味的一賣了事,老宅子畢竟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還牽涉到文物、規劃、城建等多個部門,競拍後的管理必須形成一個多部門的合力,從制度上保留老宅子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保留活的歷史。
對次揚州用拍賣方式引入社會資本保護歷史街區,社會上也有不同的聲音。如何監管承租人對古宅的保護?對承租人是否應該有篩選標準?對於沒有妥善保護古宅的承租人有何懲罰?據了解,由於眼下的揚州老宅承租權拍賣還處於探索階段,相應的法規條文還處於空白階段。相關部門回應,相關細節正在逐年細化。揚州市政府副秘書長表示,“做這些事情,我們有足夠的耐心,一步步來,一點點做。”
在北京煙袋斜街的改造中,政府部門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提升了當地的不動産價值。而蘇州市則出臺《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則,允許和鼓勵國內外組織和個人購買或租用直管公房古民居。而在安徽黃山市徽州區的千年古村落,當地政府則將整個村落作為整體來包裝,帶來多重效應。
古城需要保護,經濟需要發展,二者的協調是我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當前正面臨的難題。在經歷了四次拍賣後,揚州的古城保護有了新思考;而古都洛陽的最老的城市區的保護建設發展正如火如荼展開,情況到底如何?
洛陽市老城區是金代在隋唐城遺址上興建而成,也是洛陽曆史上保存時間最長的城池。八百年的歷史滄桑,不僅留下了豐厚的文化資源,然而也給城市現任的管理者們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李家大院是洛陽老城區裏的一處較大的市級文物單位,現在滿目的破敗不堪。
洛陽市老城區文物旅遊局文管辦主任李愛華:這個院子是咱們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好多都是這種紅磚的加建的房子,把它分割成好多小的單位。
老城文物古跡岌岌可危,當地的百姓生活又是如何?記者採訪中,滿耳聽到的都是抱怨:
當地百姓:這地下已經塌陷很多了,一磚塞進去都是松的, 現在這房子已經形成危房了。
當地百姓:颳風下雨害怕,房子裂縫,自己住到這裡也沒有安全感。
當地百姓:消防車就進不到裏面,居民現在大多數還在燒煤,下水管網也不通,一到雨季都讓人操心,害怕誰家的房子出問題。
據了解,洛陽老城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密集的居住著兩萬多人。上世紀七十年代,洛陽市曾經本著保護的原則,對局部的街區進行了改造,但是這種補丁式建設方式始終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裡的破敗。如何讓古跡保護走出困境,一直是當地政府的難題。
不同於揚州的新做法,洛陽政府選擇了老城區歷史街區進行整體改造、現有居民全部遷出的“大工程”。
洛陽市老城區組織部長李金樂説,不能因為民生影響文化保護,更不能因此讓百姓生活艱苦。一個較好的結合點就是通過古城改造整治,改善居民生存環境具體通過就近搬遷安置,提高補償標準,增加居民經濟收入,使他們能選擇更好的安置方式。
眾所週知,古宅改造最難得是如何實現保護與建設的結合。眼下這些城市的“拯救”做法會有多麼大的效果?是否會長久地持續下去?這些問題,我們還無法回答。但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明白,對一磚一瓦的呵護,就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文化的尊重。
在採訪過程中,今年70歲的王本熾老人説的一句話令記者印象深刻。作為南京老城南高崗裏39號老宅的第三代主人,在他覺看來,老城區需要改造,但人留在這裡也是歷史延續的一部分:
王本熾:畢竟我還長期住在這裡,我的想法就是,以後修復以後,我還能住回原地,因為如果有人想了解的話,我可以這段歷史説給大家聽。否則的話,光有一個空殼子,沒內容的話,沒什麼意思。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