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們收集到的情況,現在全國不同類型智慧城市試點加起來有409個。其中,住建部系統有202個,科技系統有20個,工信部有68個,工信部和發改委聯合的寬頻中國示範城市有39個。這些數據加起來扣除重合的話,所有的國家試點有286個。”在日前舉行的“2014中國智慧城市發展高峰論壇”上,國家資訊中心常務副主任杜平給出了這樣的數據。
對於這一數據,CSST中國安防首席戰略官兼高級副總裁曹國輝表示,從智慧城市的建設邏輯來看,現在中國有400多個智慧城市的建設,但是全球總共才700多個,這就意味著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肯定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泡沫。
國家資訊中心資訊化研究部副主任單志廣也認為,結合IDC《中國智慧城市100強》的相關預測,全球15%的智慧城市在明年有機會步入成熟期,但現在中國有47%的城市在建設智慧城市,過熱特徵非常明顯。
單志廣説,有關指導文件中非常明確地提到“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還處於起步和探索期”。也就是説,總體上我國當前並不具備大規模整體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綜合條件,只能在部分具備基礎條件的城市先行試點。
“中國的試點是什麼概念呢?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大經驗,是通過先行先試,積累經驗,找出不足,經過修正再加以推廣。”杜平也提到,有些地方刻意追求“高大上”,喜歡“戴帽子”,打著建設智慧城市的旗號,其實並未弄明白智慧城市的內涵。
“如果像過去一樣,只靠政府或國有企業來打造智慧城市,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它的品質和競爭性不可能得到保障。”IDG常務副總裁兼大眾化區董事長IDG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表示。
“未來智慧城市的建設模式跟上一輪以土地財政為主的基礎建設模式有很大的差異。”曹國輝説,新的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上萬億元的資金投入由國家支付顯然不現實,所以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大量依靠民間資本和創新形式來解決。
曹國輝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兩隻手同時發力,一隻是政府的手,用來制定政策和進行管控;另一隻是看不見的手,是資本的推動和技術的拉動,比如民間投資、信託、P2P的模式等。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