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綠色建築遇上BIM,將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作為當前我國建築業發展的兩大趨勢,兩者的碰撞又會在業內激起怎樣的“火花”?在近日由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電腦應用分會、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結構分會電腦應用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十七屆全國工程建設電腦應用大會”上,BIM(建築資訊模型)與綠色建築的融合發展成為了討論的熱點。
讓綠色更可控
“BIM技術在改善當前綠色建築存在的種種問題、提升綠色建築整體表現方面有很大潛力。”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林海燕表示,當前我國綠色建築雖然發展很快,但是一直存在重設計輕運營、設計目標和結果不匹配等問題。
作為新版綠色建築評價標準的主編,他認為,雖然當前綠色建築設計標識的數量遠大於運作標識,但是綠色建築的根本目的在於實現建築全生命週期的環保和資源集約,而BIM恰恰能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個項目要經歷設計、施工、運維等多個階段,而很多問題是在設計時就存在的。因為設計考慮得再全面也是一種相對標準的情況,沒有辦法模擬365天的具體性能表現,因此在最終落地時可能會和設計初衷並不相符甚至背道而馳。如果能夠在設計階段添加一些資訊模擬工具去模擬它建成以後的表現,在設計階段就可以預知,它的實際性能表現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符合綠色三星這樣一些綠色建築的認證體系。”歐特克軟體(中國)有限公司工程建設業總監李邵建表示,以前在CAD(電腦輔助設計)為主的二維時代,很難進行一個精確而量化的、有一定前瞻性的估計和分析。而有了BIM以後,在設計的階段,不僅可以容納更加豐富的建築相關屬性資訊,同時還可以和一些外部客觀參照物進行實時和非常精確、量化的比對,確保施工階段能夠真正實現設計階段的意圖。在建成之後的運維階段,BIM也可以隨時監控管理建築的各項運作數據並及時進行調整以確保其在理想狀態下運作,從而真正將綠色建築的環保目標徹頭徹尾地落實。
對於BIM能帶來的集約效果,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電腦應用分會副理事長任愛珠以紐西蘭一個項目為例,該項目使用BIM技術以後,跟相同面積的建築相比,節約了73%的能源、50%的人工照明光源和用水量。不僅如此,該項目的廢物迴圈利用率也達到了70%,環保效應非常明顯。
上海先行一步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此次大會召開的前幾天,上海市剛發佈了《關於在本市推進BIM技術應用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特別提出要促進BIM技術、綠色建築和建築産業化融合發展研究建立符合裝配式建築設計施工要求的BIM技術應用體系,建立標準構件模型族庫,提高裝配式建築設計施工品質和效率。提高基於BIM技術的模擬分析軟體水準,提升綠色建築在節約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模擬分析和優化改進能力,最大限度發揮綠色建築效應。
“該條文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借助BIM這個工具在建築行業形成聯動效應,推動行業整體的轉型升級。”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結構分會電腦應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志勇表示。
記者了解到,上海市市委書記韓正在此前調研如何將上海建設成中央所要求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中心時,就提出必須要發展BIM技術。而此次《意見》則就BIM發展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都作出了具體規定。提出到2016年底,全市主要設計、施工、諮詢服務和物業管理等單位普遍具備BIM技術應用能力。到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政府投資工程全部應用BIM技術,規模以上社會投資工程普遍應用BIM技術的發展目標。
“上海此次率先在全國發佈BIM專門指導政策,可以説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於本市甚至整個行業BIM的發展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北京鴻業同行科技有限公司王曉軍認為,《意見》明確了BIM交付的過程,並要求到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政府投資工程全部應用BIM技術。這對於許多處在觀望之中、或者不知道該怎麼做的企業和城市來説都是一個鼓舞。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