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市財政局發佈消息,決定對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向居民家庭首次購買自住普通商品房提供貸款,且貸款利率不超過(含)人民銀行公佈的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的當地金融機構,按金融機構實際發放符合條件貸款金額的3%給予財政補助。
針對近期樓市出現的低迷之勢,一些城市紛紛鬆綁樓市限購政策。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種救市之舉並沒有起到根本性的激活作用。不過,地方“首套房貸補貼政策”,是動用財政資金來救市,其産生的“連鎖效應”,值得關注。
其一,有誤導剛需購房者之嫌。房價持續高漲,把剛需購房者擋在了改善住房條件的行列之外。當房價出現了下降趨勢,樓市低迷影響到地方土地財政收益時,一些地方政府卻站出來出臺“首套房貸補貼政策”,鼓勵剛需人群積極購房。大量剛需購房人群很有可能會衝著優惠政策而來,“有條件的自然不在話下”,那些“沒有條件的自然也要創造條件”,容易造成剛需購房者“一窩蜂”盲目跟進,給日後正常生活埋下隱憂。
其二,有政策傾斜用錯地方之嫌。如何把納稅人的錢用到保障改善民生和支援創新型産業上來,考驗著地方政府在合理支配財政支出方面的能力和智慧。現在,有些地方政府一看房價下跌,支撐地方土地財政的樓市要出問題,頓時心急火燎,出臺政策想托起下行的樓市。其實,當前一些實體經濟領域也同樣遇到了困難,小微企業仍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更需要地方政府發揮托舉之力,幫助渡過難關。若只顧眼前利益,盲目地去救樓市,很可能是給存在泡沫化的樓市幫倒忙。
其三,有拉銀行為房價托底之嫌。貸款規模是影響房地産市場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房價漲跌的重要因素,近來,房貸吃緊,讓購房者欲貸而不得,影響到了房屋的銷售進度,造成了樓市處於進退維谷的僵局。一些地方政府動用貼息的政策優惠來鼓勵銀行擴大放貸的規模,表面上看是為了促進解決居民住房的民生問題,但實質上是解決樓市低迷、庫存量過高的經濟問題,以維持房地産市場“只漲不跌”的趨勢。
可見,“行政救市”的弊端顯而易見,地方政府不能看到樓市出現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聞風而動。當前,房價正朝著合理的區間理性地回歸,在這個節骨眼上,地方政府利用政策扶持來力挺樓市,顯然與房地産市場的預期不符,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不符。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