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推進資源稅環保稅房地産稅立法

2014-03-07 08:49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昨天,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回答記者提問。 本報記者 戴冰攝

  本報記者 王皓

  昨天上午,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就“財稅體制改革和財政工作”回答記者提問時透露,今年稅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繼續進行“營改增”試點,同時研究推進資源稅、環保稅和房地産稅的立法,此外還將對消費稅的範圍和稅率做適當的調整。

  對於當前我國大部分稅種都是依據國務院條例設立的實際情況,樓繼偉表示,目前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以稅收條例方式推進稅制改革是符合現行法律規定的,這種方式使我們可以比較快地建立起基本稅收體制,但也帶來一些稅收隨意性的弊端。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規定,要落實稅收法定原則,今後這些稅收條例要逐步改成立法。

  增加1500億元赤字

  保持積極財政政策

  樓繼偉介紹,2014年財政預算赤字安排,中央增加1000億元,地方增加500億元,一共增加1500億元,赤字佔GDP比重還維持在2.1%的水準,表明我國適當擴大支出,財政政策還是積極的,但同時也是穩健的,沒有擴大赤字佔GDP的比重。

  針對有記者問關於財政赤字是否主要因為軍費和公共安全開支增長所致,樓繼偉予以否認。他説,中央財政國防費支出今年安排預算8082億元,增長12.2%。公共安全方麵包括武裝警察部隊,也包括司法、檢察、公安、消防等領域正常支出。除此之外,原來民航、鐵路等警察都屬於各自行業管理,經過改革後由國家財政支付,屬於改革中必要的支出。總的來説,國防和安全方面的裝備水準還都需要提高。

  稅收洼地不符合國際承諾

  “搞那麼多稅收洼地,不符合我們對國際的承諾精神。”在談到對不合理稅收優惠政策的清理時,樓繼偉表示,對此國際上正規的定義叫做“稅基侵蝕,利潤轉移”。我國在G20相關會議上做過承諾,和國際社會共同抵制“稅基侵蝕,利潤轉移”。

  樓繼偉説,清理稅收優惠政策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公平競爭,統一市場。如果各地都搞自己的稅收優惠,那就不是市場在起決定作用,而是優惠政策起決定性作用。各地出臺稅收優惠政策過多過濫,造成了不公平競爭。

  關於清理的具體措施,樓繼偉明確表示,對於現存稅收優惠政策,有時限的到時限要解決,沒有時限的就定時限,沒有經過批准的一定要取消。

  所得稅將推進綜合計稅改革

  對於記者提到有夫婦為賣房避免繳納20%個人所得稅而“假離婚”的情況時,樓繼偉評價説,由於目前是分項徵收個人所得稅,所以造成有人離婚避稅。我認為,如果一個政策出來,造成這樣的人間悲喜劇,這個政策肯定是有缺陷的。

  樓繼偉説,所得稅按個人徵收,所以帶來這樣一些問題,下一步改革時就要考慮改成綜合所得稅。比如一個人每月掙五千元錢,自己一個人生活還不錯,如果同時還要養一個孩子就很艱難。像過去簡單地提高個稅起徵點並不公平,今後把分項徵收改成綜合所得稅,把家庭所有的收入綜合計算,同時考慮家庭支出,包括基本支出、贍養撫養支出、教育培訓支出、住房貸款等,就能更好地體現家庭差異,實現公平。

  GDP增長7.5%是否過快

  關鍵看就業物價

  有媒體質疑,2014年GDP增長確定為7.5%左右是否過快,是否存在風險?

  樓繼偉説,是否存在風險需要對多個目標進行綜合判斷。我們提出GDP增長7.5%左右的目標,如果只完成了7.3%、7.2%,算不算7.5%左右呢?我認為也可以算。而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就業和價格兩項指標不要超越底線。當然這兩個指標都同GDP增長相關,我們GDP如果增長快一點,就可能物價漲得更高,當然就業要好一點。

  樓繼偉説,今年我們的就業目標是1100萬,能不能實現1300萬呢?很有可能。就業是我們最重要的目標。從去年來看,就業貢獻最大的一個是小微企業,一個是服務業。今年我們研究將生活性服務業、不動産業、金融服務業納入增值稅範圍,服務業將有更大的發展,這樣的就業是健康的就業。而且我們相信,只要貨幣政策守得住,物價也不會上去,因此GDP的增長是在7.5%左邊還是右邊,左邊多少、右邊多少,並不是特別重要。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