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過半,多方統計數據顯示,住宅市場不夠紅,而“商業地産”的出鏡率再度攀高。首創奧萊全國之路,萬科毛大慶凱德風,泰禾超級模倣萬達秀,紅星不想只有美凱龍……紛紛以新商業項目示人的明星房企們表現欲頗強。
業內人士習慣性用轉型、轉身、轉投來形容他們向商業邁出的每一步,進而揣測他們行動背後暗含的拓展走向,而真正檢驗他們産品的老百姓則多以成果論英雄,廣場中心蓋得是否漂亮?商鋪貨品是否琳瑯?購物之外餐飲娛樂是否豐富?就好比大家聽説喜歡的影帝要開嗓唱歌了,圍觀必然,認可就無絕對了。
我們也不認為房企、特別是以某一産品形態為長項的房企,涉足商業就是“轉”了,這不過像是影視明星進入歌壇及更多文娛領域,展示多方面能力一樣,對於這類敢於秀才藝、迎挑戰的明星,文娛界謂之為“N棲”,“棲”得越多“N”的數值自然越高。但是,“娛樂圈如今很是浮躁啊”,真正能稱得上“N棲”明星的沒多少,就算是老牌明星,能在兩個領域都站在一線的也是屈指可數。術業有專攻,競爭之下嘗試新的突破值得鼓勵,但每門功課都有自己的門道,真想為自己加分就不能抱著玩票兒的心理去做,不然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也會傷了粉絲們的心。
娛樂圈和地産界,兩個江湖卻一樣有浮華背後的優勝劣汰,舞臺留名的永遠是奈得住寂寞又保持自己風格的明星。做商業地産,幾倍于住宅的檢驗期和收效期更加考驗操盤者的實力、能力和耐力,選址區域的價值未來可期,項目建築的外在與內在要耐用、耐看,如同真正的明星,年齡從來不是安身立命的阻礙,內外兼修的才得大家一生追捧。也許,是個“明星”就有粉絲團,有自願的也有被收買的,一個商業體擺在那裏,火不火也一目了然,買顧客當託兒可不是商家天天都能演的戲碼。
世邦魏理仕(CBRE)發佈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表明,中國在建購物中心面積約計1680萬平方米,已佔全球的一半以上。而另有資料顯示,武漢每人平均商業面積已突破1.2平方米,已有專家用“大躍進”來形容近年來有“過剩危機”的商業地産,但也有聲音認為一線城市遠沒有飽和。身在北京的你,會有何種感受呢?天價租金的寫字樓裏憋屈得像鴿子窩,想在家門口買雙襪子卻只有高端人士專享的MALL……敬請補充。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