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曾經豪奪南寧地王的一家房企陷入老闆“失聯”、樓盤停工的危機,2000多名業主權益嚴重受損。危機之下,開發商與銀行互相指責,政府介入協調。
背景顯示,這家房企的母公司本是搞鋼材貿易為主,近年來多元擴張“冒進”房地産,結果遭遇重創。這一事件暴露出樓市發展變化中的哪些問題?新華社記者進行了調查。
開發商、銀行互相指責 資金鏈危機誰之過?
今年2月25日,在推遲交房近2個月後,南寧市紅日山湖樓盤的業主們按約定來收房,看到的卻是緊閉的大門和一紙停工告示。更令業主緊張的是,不僅工地停工、售樓部關門,他們也已無法與開發商負責人、售樓人員取得聯繫。
開發商廣西紅日東升投資有限公司在告示中稱,去年下半年,項目貸款銀行農業銀行突然中止放貸導致建設資金緊張,並登報對紅日山湖銷售資金實行封閉管理、造成業主恐慌,“出於無奈,紅日山湖必定暫時停工。”“公司決定解散項目貸小組,全權交給農行託管,延期交房由貴行自行負責。”
農行廣西分行營業部相關人員表示,農行于2013年批復同意投放6億元貸款用於紅日山湖項目建設,專款專用,到2014年3月已經累計發放貸款4.455億元。根據網簽銷售情況,紅日山湖項目銷售面積已達20多萬平方米,按市場均價計算銷售額已達18.82億元,如加上公司項目自有資金及農行投放的按揭貸款,總投入已達29.275億元,遠遠超過調查時項目總投入的16.39億元,而開發商一直未按信貸監管要求向農行如實反映樓盤銷售情況,回籠至指定監管賬戶的銷售貨款也只有1.9億元。
“我行發現紅日公司大量挪用銷售貨款和抽逃銷售貨款的行為後,多次責令其資金歸位,但公司一直不配合、不整改,且擅自到房管部門對農行抵押物非法撤押,嚴重威脅銀行債權安全,在這種情況下,農行暫停了餘下的項目貸款的發放。”農行人員表示。
部分業主還反映,開發商還存在“一房多賣”嫌疑,已經交錢購買的房子被抵押給了小貸公司。
雖經各方聯繫,紅日公司法人代表張功科至今不肯露面,只派人出來處理此事。參與處置此事的南寧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雖然紅日公司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但並非資不抵債,目前政府部門正在協調,以推動樓盤儘快復工。
從高調擴張到問題頻出
號稱“中國房企500強”的紅日公司曾高調活躍于南寧房地産市場。2009至2010年間,紅日公司連續拍得南寧多個地塊。2010年3月,紅日公司以單價8650萬元/畝、總價15.92億元奪得南寧地王,創下南寧土地出讓史上的新紀錄。
知情人士表示,紅日公司老闆最早通過鋼材貿易積累了雄厚資金,隨後進軍房地産市場。據紅日公司官網介紹,廣西聯航·紅日集團創建於1993年,註冊資金為1.2億元,是一家以經營鋼材貿易為主,投資領域涉及房地産開發、物業服務、港口碼頭、礦産開發、鐵礦貿易、物流倉儲以及酒店等多元化、跨行業經營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旗下設有十多家全資子公司,分佈在廣西、天津、雲南等地。
有業內人士分析,紅日資金鏈出現問題,或許涉及鋼材貿易等其他方面的經營問題,但其在房地産市場採取的激進策略及對市場調整變化的判斷不足可能是主要原因。
事實上,2010年紅日在拿下“天價”地王之後不久就傳出退地消息。今年1月,廣西聯航投資有限公司開發的欽州紅日國貿樓盤的業主也舉報稱,開發商未對簽訂的購房合同進行備案,也聯繫不上了。
業內人士認為,紅日公司的危機凸顯了近年來部分企業盲目進軍房地産行業的惡果。南寧市房地産業協會會長、廣西保利置業集團董事長吳光明表示,在前幾年樓市熱潮中,各種資金紛紛進入房地産市場,“資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儲備和經驗都沒有就高價拿地,助推了樓市的不正常發展,也為後續開發建設埋下了隱患。”
房企洗牌趨勢將加快
廣西地王危機並非個案。受樓市低迷、信貸緊縮等影響,去年以來,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等多地出現房企資金鏈斷裂問題。河北邯鄲金世紀、萬聚、卓峰等開發商還涉及非法集資,出現還本付息困難,一些項目停工。
據相關統計,滬深兩市75家上市房企公佈的2014年年報顯示,平均負債率為74.05%,短期借款同比大增29.33%,房企償債壓力大,資金鏈緊張已成公開的秘密。國家統計局年初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房地産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同比下降0.1%,而2013年增長26.5%。
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在樓市“去庫存”背景下,金融機構仍將嚴格防範房企風險,一些中小房企資金面仍將持續緊張甚至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
中國房地産研究會副會長胡志剛表示,當前樓市總體發展環境和趨勢已經發生轉變,房地産企業也將迎來新一輪洗牌,一些此前高速擴張、高價拿地或者産品比較粗放的企業將被逐步淘汰出局。
萬科發佈的年報也認為,房價單邊上漲、規模整體膨脹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住宅行業的利潤率和回報率將逐漸回到社會平均水準,房企出路在於創新和改革。
專家提醒,在房企新一輪洗牌過程中,應該強化政府“有形之手”在風險防控、危機位置等方面作用,維護消費者權益和市場穩定。
吳光明表示,鋻於開發商“跑路”事件屢屢發生,政府部門應對區域內房企特別是中小企業進行摸排。危機一旦發生,可派出監管小組對後續經營管理進行全程監管,或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入新的投資者逐步化解危機,而對於“跑路”的開發商應該從重追責。(記者向志強 黃浩銘)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