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東北及中西部  > 正文

眉山樓市量價齊跌 房企高贈“擦邊球”難以為繼

2014-07-29 09:33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轉發 列印

  每經記者 岳琦 四川眉山攝影報道

  當前,從南到北;從一、二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救市”已經成為地産商和政府繞不開的話題。雖然“救市”政策花樣百齣,但卻未能百花齊放。相比備受關注的幾十個一、二線城市,國內更廣泛的救市樣本或許存在於數以百計的三、四線“小城”。一、二線城市羞答答的限購靜悄悄地“開”,三、四線城市則需使出渾身解數,探索屬於自己的“小城”救市路線圖。

  對於沒有太多支柱産業的四川眉山來説,樓市在經歷了後發的高速發展後,在今年初,危機也不期而至。近期眉山出臺穩增長措施,房地産刺激成為重頭戲,甚至提出了“凡在眉山城區購買商品房的,按60元/平方米給予購房補貼”的政策,一時間引來無數目光。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三、四線城市救市樣本為立足點,實地探訪眉山樓市一線,採訪多位當地業內人士、開發商及國內知名學者,試圖還原眉山救市始末,探尋背後困境與動因,探討三、四線城市房地産發展路徑。

  “20多萬買三房”、“低至1350元/平方米”、“首付3.5萬買現房”……眉山距離四川省會城市成都僅1小時左右的車程,類似這樣的促銷廣告在當地隨處可見。

  7月23日,眉山氣溫如往年一樣升高,但各大樓盤的銷售卻不復火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取的一份眉山市相關部門對2014年上半年經濟運作分析材料顯示,“上半年眉山房地産開發量價齊跌”,眉山城區新開工面積下降近七成,成交商品房套數同比下滑近三成,價格也逐月下降,剛需走弱致使庫存加大,在售剩餘房屋套數達10781套。

  “全國樓市的疲軟從去年四季度就已經顯現,但眉山相對滯後,今年三四月份開始出現銷量下滑。”領地集團眉山分公司總經理季敏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多位眉山地産業內人士認為,眉山長期偏重剛需産品,激烈競爭催生拼總價高贈送模式,但目前剛需市場受限,高贈送的政策“擦邊球”也將難以為繼。

  對此,眉山市城鄉規劃局辦公室一位負責人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贈送都是違法的,這種行為露頭我們就打。”事實上,今年從7月1日起,新版 《建築工程建築面積計算規範》正式實施,高贈送模式將面臨終結。

  八成樓盤銷量僅個位數/

  今年初,杭州房價下降引起的“樓市危機”論似乎正呈現愈演愈烈的態勢,繼此前部分二、三線城市出現樓盤降價促銷後,一線城市的房價也有了鬆動跡象。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消息稱,今年2月我國70個大中城市新房價格自2011年2月以來首次出現了同比、環比雙回落。

  事實上,“降價之火”已經在三、四線城市蔓延。季敏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經濟形勢不樂觀、樓市不景氣的情況下,眉山同樣無法獨善其身。

  在成都至眉山高速路出口外不遠,眉山北部新城樓盤鱗次櫛比,巨幅戶外廣告中大多印著“清盤”、“特惠”等字樣。《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隨機走訪了多個樓盤售樓部發現,新區大多以開盤1年多的樓盤為主,雖剩餘房源不多,但在記者觀察的一段時間裏乏有問津者。

  季敏認為,目前全國的銷售情況都偏低迷,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蔓延。眉山在三四月份的時候也出現了銷量下滑的狀況,這次的樓市調整跟以往的樓市調整有本質區別。過去的調整均因政策調控所致,但此次幾乎完全是市場的自主選擇行為。

  據眉山房管局公佈的數據顯示,6月份眉山中心城區銷售套數合計799套,僅為5月份銷售套數的58%,創今年到目前為止的新低。此外,今年一季度的成交總量則同比下降27.06%。

  同時,開發商的推盤節奏也明顯放緩,6月市場新增加預售證1個,新增加房源僅381套,約為5月份新增房源的22%。統計數據顯示,單盤整月一套都沒有賣出的樓盤也為數不少,近八成樓盤銷售量僅個位數。

  從價格來看,6月份市場所有樓盤均價為4250元/平方米,與今年1月份4451元/平方米的均價相比下跌不少。一位眉山地産商高管則表示,官方統計的均價並不能明顯地體現出降價,再加上眉山樓市高贈送的特點,實際降價幅度與去年相比差距頗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取的上述分析材料顯示,今年上半年,眉山“房地産開發量價齊跌”。房地産開工面積274.2萬平方米,下降31.5%。其中眉山城區房地産新開工面積68.5萬平米,下降67.5%。

  從銷量來看,上述材料顯示,眉山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180.4萬平米,下降20.7%。其中眉山中心城區商品房銷售79.8萬平方米,下降13.7;成交套數7639套,比去年同期的11000余套少了近4000套。

  庫存高企“炙烤”開發商/

  面對市場疲態,低價出售手中庫存,快速回攏資金成為大多數眉山開發商的策略。同時,現階段市場的情況已經讓很多開發商放緩了前進的步伐,將今年主要的任務確立為求穩。

  高庫存幾乎是不少城市的樓市通病,眉山也不例外。上述官方材料顯示,今年上半年,眉山剛需市場逐漸走弱,房産市場面臨庫存壓力增大。截至6月底,眉山中心城區在售剩餘房屋套數達到10781套。

  “眉山樓市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供需嚴重失衡。”一位關注眉山樓市多年的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眉山城區每個月去化量是1000多套,而余量達到上萬套,供求比是9:1,開發商日子並不好過。

  此外,消費者的觀望心理已經成為開發商去庫存的一大障礙。大幅促銷和優惠擴大使得大部分消費者産生了“買漲不買跌”的心理。此外,季敏認為,樓市不景氣,可買可不買的隱性需求,不是那麼急切,觀望情緒較濃。

  “在四川諸多二級城市中,眉山的市場是供求關係最嚴峻的,也是市場競爭最激烈的。”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幾乎每個樓盤都在搞促銷,都在做特價房,而前幾年都是消費者排號來買房。

  據搜房網發佈的分析報告稱,“2013年,眉山城區房地産總銷售面積為160多萬平方米,而供應量超過220萬平方米,加之舊有存量及今年的新增開發量,相關調查機構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眉山房地産市場的供應量將超過450萬平方米。”按照近年眉山城區銷售速度推算,450萬平方米的供應量需要3年時間來消化。

  據多位眉山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眉山雖未出現開發商破産事件,但很多中小開發商已經出現明顯的資金鏈緊張現象。搜房網公佈的數據顯示,眉山房地産企業在進行項目施工時,由於資金較為緊張,部分房地産企業拖欠建築企業的工程款增多。2013年,房地産企業拖欠的工程款佔各項應付款的46.5%,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7個百分點。

  熟悉眉山樓市的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眉山兩極分化的市場格局,很可能導致行業格局的改變。房地産行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一些規模小、銷量業績不好、資金回籠慢的企業很可能在這一過程中被淘汰。

  高贈送模式難以為繼/

  據眉山當地房産雜誌 《眉州樓市》統計,2013年,眉山中心城區正在開發建設的項目達到70余個,加上今年入市的保障性住房,眉山樓市已然進入買方市場。一位進入眉山市場多年的成都開發商高管介紹,眉山地産市場長期存在高贈送的開發模式,一度創造了眉山銷售的“神話”,但如今這種方式也難再撬動買方市場。

  這迫使每個樓盤都在絞盡腦汁地尋求破局。“兩房變三房”、“買一層送一層”、“超大贈送面積”,類似的廣告語在眉山樓盤宣傳中仍然隱現。

  拼總價、高贈送幾乎成為眉山樓市的特色。多位眉山業內人士指出,這是一種“很不健康的方式。”增加贈送空間,控制房屋總價,以此吸引主流剛需購房人群,或許一時會贏得市場,但未來卻不可避免地面臨潛在的法律和政策風險。

  高贈送的方式在2012年被引入眉山,2013年被《眉山日報》、中國之聲《新聞縱橫》等媒體曝光,高達50%的贈送面積廣遭輿論詬病。

  一位接近眉山房管局的業內人士表示,眉山為了消除開發商贈送標準不一的問題,2013年專門制定了相關規定,將贈送面積標準由20%統一提高至30%。雖然記者在眉山多個售樓部和銷售廣告中都發現了贈送30%左右的情況,但該業內人士的説法並未得到眉山官方的證實。眉山市城鄉規劃局辦公室一位負責人甚至表示,贈送面積就是違法行為。

  季敏則認為,政府的職能是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之前眉山出的一些情況對企業來説不太公平,去年下半年眉山也做了一些調整,出臺了一些政策。

  事實上,俗稱“偷面積”的購房贈送非産權面積的問題,早在2010年前後就在國內多個一、二線城市遭到官方肅整“叫停”。業內人士指出,剛需消費者往往對價格敏感,而忽視産權及法律風險,高贈送的方式將針對剛需市場的房源總價拉得非常低,吸引了大量剛需消費者。

  從7月1日起,國內正式實施新版《建築工程建築面積計算規範》,該規範對於贈送面積問題進行詳細規定,基本封殺了高贈送的方式。新規還顯示,在售以及未售但已經報審規劃方案的項目,不在新規的嚴控之內;但首次報審規劃方案或對原已審定規劃方案申請調整,又沒有趕上7月1日前報建的項目就必須按照規定行事。

  眉山業內人士指出,新規一齣,以後的很多戶型不計價面積會變少,對購房者的吸引力也會大大減弱,在眉山嚴峻的房地産市場形勢下,想要繼續依賴高贈送策略吸引剛需用戶已經難以為繼。

[責任編輯: 李佳佳]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