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5月12日電 (記者 張芹)武漢市3年工業投資累計完成5161億元人民幣,是“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總和的1.7倍。
記者從12日召開的武漢市政府常務會上獲悉,該市工業倍增計劃實施滿3年,全市工業總産值突破萬億元大關,傳統工業重鎮涌現出一大批“新武漢造”。
武漢2014年一季度GDP突破2000億元,成為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唯一增幅上揚的城市。在鋼鐵等傳統産業面臨調整的情況下,包括武漢80萬噸乙烯、聯想、神龍三廠等去年新投産項目産能逐步釋放,成為一季度武漢GDP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事實上,連續3年,工業對武漢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保持在40%以上。2013年,依靠工業倍增計劃帶來的巨大成效,武漢GDP首次跨上9000億元臺階。不僅如此,越來越多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手機、電腦、汽車、空調、服裝等大眾工業品打上“武漢造”烙印。
儘管頭頂“中國工業重鎮”光環,但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後,武漢工業在中國地位漸衰。武漢啟動實施工業倍增計劃始於2011年。據統計,該計劃推行3年來,從2011年工業總産值7000億元到2013年突破萬億元。
截至目前,武漢市産值過百億元企業增至15戶,千億元産業由1個增加到6個。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發力,僅2013年,就有80萬噸乙烯、神龍三廠、東風本田二廠、聯想MIDH生産基地等29個項目建成投産,新增産值超過600億元。僅2014年1月,武漢工業産值突破1000億元,相當於2001年全年水準。
工業倍增直接帶來了武漢新城區的崛起。過去,東湖高新區、武漢經濟開發區兩區工業挑大梁的局面得以改善,隨著大光谷、大車都、大臨空、大臨港四大板塊的明確,武漢6個新城區和3個跨三環中心城區分別建成20平方公里和10平方公里工業倍增發展區,成為當地工業發展生力軍。
“城市經濟實力最核心的問題是工業。”在武漢市長唐良智看來,3年的工業倍增計劃所帶來的工業投資增長及工業園區建設,是武漢發展的實力,更是基礎。他認為,當前武漢需要夯實基礎,工業是武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據武漢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東風本田三廠整車和發動機生産項目、華星光電研發生産基地、駿達光電武漢創新基地等一批新項目的簽約投産,預計2014年武漢工業總産值將達1.3萬億元。(完)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