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産業分析  > 正文

面對“流動性資金短缺”治本再難也要堅持

2013-06-30 14:33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6月下旬以來出現的“錢荒”,在激發市場大幅震蕩的同時,也引發各方高度關注。正在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與會人員紛紛就“錢荒”提出意見建議,央行和銀監會掌門人也分別在陸家嘴論壇上間接作了回應。怎麼看待“錢荒”,如何避免“錢荒”對市場造成過大衝擊,人們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得出的答案全然不同。

    “錢荒”的發生,是多種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疊加的結果。銀行面臨年中考核、需要補交法定存款準備金等季節性因素,導致一些資産結構不合理、信貸風險較大的銀行驟然感到資金緊張,這種緊張通過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飆升、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畸高等表徵反映出來,目的都是獲得資金,滿足銀行中考要求。但實際上,銀行並不缺錢,仍然凍結的鉅額存款準備金、信貸規模仍在擴大就是證明。銀行缺錢是假,大批實體經濟缺錢是真。這充分説明,錢是通過不適當的方式去了不該去的地方。去了哪?通過理財産品、信託産品等影子銀行渠道,要麼空轉,要麼進入房地産領域,要麼進入地方債務平臺。

    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發佈的《2012年度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認為,70%的錢回到了實體經濟中。但是,需要厘清的是,短期理財産品顯然不能進入實體經濟,否則難以應對贖回。如果真的進入了實體經濟,那也只能通過不斷發行理財産品拆東墻補西墻;此外,即使錢沒有空轉,如果只是進入了具有信貸優先權的國有企業或房地産領域,錢的使用效率也是低下的。事實上,這些情況大量存在,而這份報告,也不能證明資金錯配的情況不嚴重。

   金融機構的職能,原本是支援實體經濟增長,防範金融風險。而目前的情況是,實體經濟至少難以得到普惠式的資金支援,金融風險卻在影子銀行的暗影中持續集聚。

    面對“錢荒”,有治標和治本兩種辦法。治標是容易的,央行當無怨無悔的“奶媽”,釋放或注入流動性就可以。但是,這不能解決目前資金錯配的難題,相反會縱容銀行危險的經營習慣,導致金融風險進一步積累。在杠桿化作用下,仍不能放棄陳舊GDP政績觀的地方政府,又會進一步擴大粗放的生産活動,加劇目前已經嚴峻的産能過剩態勢,使環境再度惡化。這對經濟和民生,都將形成威脅。

    因此,治本再難,也要堅持。“錢荒”發生後,央行一度“無動於衷”,釋放的就是倒逼商業銀行改革經營思路的信號。當然,如果市場反應過大,適當改善銀行資金面也並非不可行,但不能過度。只有通過嚴格政策,才能培養出銀行的改革基因,從而達到盤活存量貨幣的目的,進而帶動實體經濟向良性方面發展。從這個角度説,嚴管金融,不能放鬆。(本報特約評論員徐立凡)

[責任編輯: 郜利敏]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