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查果蔬身份證 掃二維碼便知

2013-06-26 09:14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家樂福的“農超對接”產品上都有二維碼。 成希 攝

  只需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即可查詢農產品產地、農藥使用等情況。細心的市民最近在逛廣州各大商場超市時會發現,不少水果、蔬菜、幹貨類的商品標牌上多了二維碼標識。這可不是普通查詢價格的二維碼,而是這些商品的身份標識,圍繞今年食品安全宣傳周“人人關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的活動主題,廣州市工商局昨日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了食品安全“進學校”、“進超市”、“進社區”主題係列活動。記者了解到,市工商局督導各超市商場建立起了農產品溯源制度。

  投入1億多抽檢經費保食品安全

  昨日工商部門在五羊中學等學校內舉辦食品安全專題講座、有獎競猜等活動,向廣大師生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在家樂福金沙店等超市內,積極引導消費者參觀超市檢測室,體驗通過手機二維碼追溯農產品產地等信息的溯源管理手段,讓消費者觀看相關視頻資料了解超市銷毀過期食品的過程和程序;工商部門還深入到荔灣貴賢坊等社區內,為市民購買的食品進行瘦肉精、農藥殘留等項目的食品免費快速檢測及現場宣傳咨詢等服務。此次活動還向消費者進行甲醛含量、吊白塊等項目的食品免費快速檢測服務。

  昨日,廣州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稱,2012年至今,廣州市工商局共投入食品抽檢經費約1.18億元,共檢測各類食品26.22萬批次。廣州市工商局每年定期組織2次以上專門針對校園周邊食品的大型抽檢,每次對確定區域內學校周邊的每個食品店均開展至少10批次以上、包括微生物、防腐劑、色素、非法添加劑等檢驗項目的抽檢工作。去年以來,廣州市工商局立案查處食品案件2505宗。

  超市農產品增添高科技

  昨日,廣州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制度,廣州工商在商場、超市等市場流通領域推廣產地編碼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係統。通過將農產品的生產情況如產地、用藥、施肥、包裝標識、農殘檢測等各節點信息錄入到係統追溯庫管理,最終形成產品條形碼跟隨產品進入市場,消費者可根據條形碼進入係統網頁查詢。這次把條形碼升級成二維碼,將使顧客查詢優質農產品的相關生產信息變得更加便捷實用。

  廣州市工商督導商場依托農產品質量追溯係統,把農產品的各項信息錄入係統進行管理,最終形成產品二維碼,監管部門可以通過該係統對農產品生產過程全程監管,農產品貼上二維碼進入市場後,消費者只需用手機一掃,即可及時了解所購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信息,實現“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的科學監管目標。

  未來可查果蔬採摘日期

  昨日,在家樂福金沙店,記者發現家樂福“農超對接”產品上都有二維碼,通過掃描該二維碼,可看到合作社名稱、產地介紹、合作社相關證件以及食品安全的信息。隨著技術的完善,甚至可以追溯蔬菜生產、流通環節的各種信息,比如施了幾次肥,打了幾次農藥、何時採摘的、怎麼運輸的。

  在新疆香梨的櫃臺前,記者掃描後看到,不僅有合作社名稱、合作社社長信息,還有具體的農場照片、詳情的中英文介紹。超市負責人介紹,農產品的信息採集來自于全國各地的直採員,他們採購農產品時錄入農超對接合作社信息。他們還把組織機構代碼證、合作社營業執照以及自產自銷的所有憑證都包含在二維碼信息里。

  家樂福超市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家樂福在廣州的所有分店都建立了此項制度,超市會根據不同的時節,在全國范圍內選擇符合時令的優質蔬菜水果,經過層層篩選後會有農產品方面的專家把關,最後選定合作社。從最早溯源的山東大蒜開始,目前可溯源的已經有芒果、蘋果、橙子等10多個品種。而新疆葡萄幹、蝦皮等各種季節性的農產品也將陸續加入“溯源”隊伍。

  廣州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稱,除家樂福超市以外,廣州市的大型商場超市都建立了此項制度,目前運行良好,同時方便工商部門監管。而可溯源的農產品都是農超對接的直供商品,由超市直接從基地採購運輸,售價比農貿市場便宜15%—20%。溯源產品是基于“農超對接”運行的基礎(即:鮮活農產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通過直接與鮮活農產品產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產銷對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直接把節約的成本讓利于消費者。

  南方日報記者 成希 曾妮

  通訊員 穗工商 高文華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