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住房公積金的管理現在被地方和行業的管理機構操控,當地方或行業急需用錢時,他們會不會“情不自禁”想動用它呢?
“中國存幾百個系統管理公積金,浪費驚人”,這是一位“官員”最近披露的驚人消息(據《瞭望新聞週刊》)。如果像媒體報道中那樣把住房公積金比作“唐僧肉”,世紀之交時,據説曾有2600多個管理機構將其七零八碎地瓜分。後來經過多年的改革歸併,管理機構的數字下降到606個。然而,按《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的要求,應該只有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地級市可以設立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按這個標準,可以設立管理機構的城市全國共有342個。因此,其餘264個實際上就是違規設立的,其中包括“省直的”、“區縣的”或者“行業的”。
80年代,美國的一位經濟學家曾經這樣評價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這些由政府管理的鉅額資金雖然是一筆獨立運作的公共基金,但在政府急需用錢時,肯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動用它。為此,新加坡政府對中央公積金立下了極為嚴格的管理制度,使這位經濟學家的預言沒能成為現實。
然而,中國住房公積金的管理現在卻被地方和行業的管理機構操控,在這些管理機構的背後都有著一位或幾位具有絕對權威的“大老闆”,當地方或行業急需用錢時,他們會不會“情不自禁”呢?當然,這還是用到地方的或者行業的“集體利益”上。再進一步想一想,如此管理體制,又會有多少讓貪腐分子伸手的漏洞呢?
報道中強調:各地自行開發的公積金管理系統達數百套,每個系統動輒花費數百萬元到上千萬元,每年還有幾十萬、上百萬元的升級維護費用。幾百個系統的開發,幾個億的投入,來管一個公積金,浪費驚人。為什麼各地都要自行開發公積金管理系統呢,其實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電腦系統開發的經費中可以“運作”的“空間”太大了,其中的貓膩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各地自行其是地開發管理系統,就不能讓管理系統互通互聯——“我的商業秘密”怎能讓他人知曉。
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據説是中國的住房公積金的模板,但如果要“找不同”,其實兩者之間有一點關鍵的差異。新加坡的公積金就是個人養老金賬戶,儲備積累的養老基金需要投資保值,於是就按揭給有購房需求的參保人買房,以圓“居者有其屋”的夢想。而中國的制度設計其實有點東施效顰,養老歸養老,住房歸住房,兩者完全不搭界了。光為住房籌措一筆公積金,其合理性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開句玩笑,就是“用買不起房的人的錢幫買得起房的人買房”。近年來,隨著房價越來越貴,買不起房的人越來越多,這項政策的正當性正在受到質疑。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説,現在的住房公積金,在參保者退休時一次性領取,對於個人和家庭而言,多少不論,也算是一筆可以用於養老的資金。但是,如果在管理上真的出了大問題,那造成的社會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從國家層面統一公積金管理,千萬莫再拖了。
[責任編輯: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