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是市場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發祥地之一,企業大多數是家庭制和家族制,股東之間多為夫妻、兄弟、父子、親戚等關係。
自2013年初開始,溫州在轄區內大力推動企業開展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促進民企有效對接資本市場。
昨日,位於溫州瑞安的浙江力諾流體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力諾”)和位於平陽的浙江合建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公司集中掛牌。這是溫州企業首次現身新三板。
溫州民企現身新三板的背景是,溫州市自2013年初開始在轄區內大力推動企業開展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促進民企有效對接資本市場。
但另一方面,並非所有民企有意願進行股份制改造,在此過程中需要支付一筆不小的費用,往後也需及時準確地披露資訊,而規範治理後的紅利卻並非立竿見影地體現出來。溫州市金融辦副主任顧威對記者表示:“推進股改的大方向是明確的,除了持續地宣傳引導,政府要做的是扶開工、送一程,消除一些還在觀望企業的後顧之憂。”
溫州補課股改
溫州是市場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發祥地之一。改革開放初期,溫州的企業以家庭作坊為主要形式,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1990年代初,公司制漸漸成為溫企的主流,但大多數是家庭制和家族制,股東之間多為夫妻、兄弟、父子、親戚等關係。
一位溫州市政府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溫州的企業存在産權模糊、管理不規範等問題,財務二、三、四本賬的問題並不罕見。企業主個人隨意挪用企業資金的現象也並不少見,家族企業‘一言堂’現象普遍存在。雖然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是公司,但其實與《公司法》是貌合神離的。”
儘管産生了“溫州模式”,但資本市場上卻並未形成“溫州板塊”,溫企在對接資本市場方面稍顯滯後。溫州全市至今僅有境內外上市公司12家,尚不如諸暨、江陰等一些縣級市。
無法有效對接資本市場所帶來的後果是融資渠道的單一。長期以來,溫州的企業過度依賴銀行貸款。如若貸款無門,就只能求助於民間高利貸。銀根的鬆緊,一定程度上扼住了企業的咽喉。
2009年國家推出“四萬億”刺激政策後,溫州的民間資本大舉進入房、礦和新能源等領域,全國三線城市和縣級市的房産項目大部分由溫州人開發。等到央行密集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時,不少民企資金鏈斷裂,或陷入擔保鏈困局。
溫州市金融辦主任張震宇表示:“企業完成股改後,就能上市融資或發債,改變以往過度依賴銀行間接融資的局面,也有利於企業從擔保鏈和民間高利貸中解脫出來。”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時代已經不同了。企業的産值在1億以下時,老闆能幹就行;但達到一定規模,想成就百年老店,靠的就是制度。‘敢為天下先’很重要,但並不是全部。”
2013年初開始,溫州市在轄內開始大力推動企業開展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截至2014年8月底,全市累計新增股份有限公司224家。目前,溫州市共有350多家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起5批共70家擬上市企業的後備資源。
成本收益之辯
並非所有民企都有股改的意願,這也是事實。
有企業主曾對上證報記者表示:“要改製成股份制公司,需要向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和律所等仲介機構繳納一筆費用,往後就要聘請專門的財務人員,在場外市場掛牌需要繳納費用,股權轉讓還涉及稅收問題,但企業規範運作的好處卻不是一下子就能見著的。”
有已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負責人透露,整個過程需要支付的費用大致在120萬到180萬之間。
一份關於溫州市永嘉縣企業股改意願的調研報告顯示,在74家受訪企業中,有8家願意主動試水,13家願意進一步了解並希望政府加以引導,11家期待在優惠政策下推動股改,24家企業想進一步等待觀望,有18家企業基本無股改意識。股改意願欠缺、近期較難推動的仍佔56%。
浙江力諾董事長陳曉宇表示:“我們公司是2011年開始籌劃股改和上市事宜的。從封閉到開放、從不規範到規範的過程很辛苦,但我們深知只有蛻變才有新生。目前,我們已按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在運營。”
一個經常被提及的例子是,正泰集團當初要擴大規模,卻受困于家族管理。南存輝以戰略眼光進行股改,將親友從重要崗位辭退,走現代企業之路。如今,正泰集團年産值超300億元,成為全國工業電器的龍頭企業和新能源領軍企業之一。
溫州市金融辦副主任顧威對記者表示:“確實有民企存在顧慮,覺得短期看不到收益。改變觀念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從政府角度,推動股改的大方向是明確的。前期溫州市政府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我們要做的是將這些政策落到實處,盡可能地降低企業股改的成本,同時引導企業將目光放長遠,在企業規範治理的道路上送開工、扶一程。” (記者 高翔)
[責任編輯: 林天泉]